索引号: | 002482373/2019-0527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9-02-25 | |
发布单位: | 省体育局 |
浙江省体育局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备战东京奥运会、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省体育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我省体育事业继续走在前列。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体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加强思想政治武装。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真正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根据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体育“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专项行动。通过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处级干部培训班、专题辅导讲座等形式,认真执行每月党员学习日活动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好“三会一课”、支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加强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强化支部书记“一岗双责”,深化星级评定,开展“先锋支部”创建活动。稳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三)扎实推进清廉体育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全面推进“清廉体育”建设。围绕清廉体育建设实施方案中体育行业12个方面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督促落实,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行风、赛风的进一步好转。把纪律挺在前面,结合巡视、政治生态状况自查、审计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持续深化整改。以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活动为抓手,督促局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和我省“36条办法”,强化正风肃纪,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选人用人、考核评价、队伍建设制度,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加强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交流力度,推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落实干部五年教育培训规划的具体举措。建立健全干部“大监督”工作机制,树立全程管理思想、工作、作风、纪律的干部队伍从严管理体系。强化容错免责和导向激励,建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正向激励体系。
二、以融入大局发展为根本,全面深化体育改革
(一)继续推动体育融入大局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健康浙江、深化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注重在融入大局中发展体育事业。扎实推进健康浙江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浙江体育工作考核,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制定破解和改进措施,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实现体育事业全面稳步发展。借助筹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契机,继续引进和举办国际国内大赛。重点办好2019女子排球世界俱乐部锦标赛、杭州马拉松、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浙江大湾区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一批高水平体育赛事。指导衢州市办好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组织实施对各市体育工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地方党委政府,推动各地高质量完成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合心合力合拍推动全省体育事业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联合在温州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的框架协议》,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持续深化。一方面,指导温州按年度制定工作推进计划,把试点各项目标任务细化深化,并制定工作清单,落实责任分解,加强督促检查,逐项逐条抓好对照落实,有序有力推进试点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能落地生效。同时注重机制创新突破,及时总结经验,予以复制推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部署扩大探索面,推出全省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重点项目清单,引导各地立足实际、领办项目,摸索各具特色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路子和模式,丰富社会力量办体育“浙江经验”。
(三)抓好“十三五”规划的深化落实。根据《浙江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成果,重点抓好“十三五”规划的深化落实,把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与省对市体育工作考核相结合,把规划提出的相关目标任务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尤其针对规划中期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着力补齐短板,确保体育“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时,着手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为科学编制我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奠定基础。
(四)加快推进数字体育建设。以《浙江省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方案(2019-2021年)》为指引,进一步完善《浙江省体育局体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方案(2019-2021年)》。以“掌上办事、掌上办公”为目标,大力推广应用“浙政钉”和“浙里办”。根据2019年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任务清单,对标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完成全民健身地图、全民健身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接入“浙里办”。坚持整合共享,着力推进体育赛事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系统等重点项目开发,加快推进体育数据仓建设,实现智慧协同办公系统与“浙政钉”全面融合。
(五)全面完成省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按照省深化机构改革协调小组批准的“三定”规定,完成省局内设机构组建运行和人员调整,确保职责、机构和人员落实到位。同时,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完成直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理顺局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管办分离,突出公益属性。启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的谋划和推进工作。
(六)深化足球篮球改革。指导省足球、篮球协会抓好自身建设,增强造血功能。加强体教融合,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校园足球,加大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培训力度,办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培养足球后备人才。落实义乌建设足球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义乌市推进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深化篮球运动政府职能转移工作,指导督促省篮球协会高质量完成年度政府职能转移购买服务项目任务。建立和完善大众篮球赛事体系,创新举办省篮球超级联赛等系列赛事,进一步扩大篮球人口,培养后备人才。
三、以体育现代化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全面开展体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按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实施方案和标准,组织推动各地开展创建工作,组织推动体育现代化乡镇(街道)、社区(村)建设,加强乡镇(街道)体育委员队伍建设等改革试点工作,夯实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基础。继续实施“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评估工作,计划完成30个左右市(县)评估,为体育现代化建设打牢基础。推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创建工作,并根据我省实际,把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与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相结合,统筹推进,提升创建工作成效。
(二)加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一是继续加大对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照“十三五”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加大建设力度,按照不低于未完成任务的一半数量来安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土地指标、经费安排等关键环节上早协调、早规划、早部署、早落地,有效推进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的高质量完成。力争全年建成3个省级全民健身中心、50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90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1000个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二是加大农村(社区)室内体育场所建设。以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为载体,加大室内体育场所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社区)室内体育活动场所不足问题。三是加快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推进“体育+公园”模式,鼓励各地按照体育公园建设标准新建、扩建、改建体育公园。扎实推进体育设施进公园工作,在现有城乡公园内增建健身设施,丰富公园的服务内涵和功能。大力发展绿道和登山步道建设,满足百姓健身需求。四是大力推动体育健身设施的智能化建设。按照数字浙江、智慧浙江建设要求,抓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健身设施信息化管理,鼓励各地通过二维码、手机APP或网站等智能手段对体育场馆、健身器材进行实时监控、保修。五是推动《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立法。争取省政府早日正式发布实施,促进我省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工作。
(三)积极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大湾区大花园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大局工作,围绕元旦、端午、重阳、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点,围绕马拉松、龙舟、武术、排舞、登山等重点项目,围绕职工、妇女、幼儿、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山水人文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创新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办好省第三届海洋运动会、省第二届生态运动会、省第五届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美丽乡村片区联动等赛事活动。组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与亚运同行”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开展。
(四)大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社会化建设。一是加强体育社团规范化建设。贯彻《浙江省体育社团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推进省级体育社团的实体化建设,做好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协会孵化基地管理工作。积极顺应新时期体育社团改革发展要求,认真筹备新一届体总换届工作。指导协会参与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内部管理。二是大力推动非奥项目和人群类体育社团发展。对社团组织完备、活动开展活跃、市场化程度高的非奥项目和人群类体育社团,全面推进实体化建设,拓展组织空间,推广科学健身,创建品牌赛事。对群众喜爱、有影响力,但开展活动不力的社团,强化督促检查和整改。三是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指导体育社团做好“专业人员聘用”、“购买基本公共服务”和“创办服务实体”等工作,提升体育社团的市场适应和存续能力。大力发展扎根乡镇(街道)、面向群众的各类体育健身组织,使体育社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服务于百姓。四是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和监督管理。将党建工作纳入社团年度检查、评估内容,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体育社团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提倡体育社团负责人担任党组织书记,推动党建组织与法人组织的“双落地”。向社会招标第三方评估公司,加强对省级体育社团购买服务项目的监管。五是加强群众体育重点项目的培育。出台《浙江省群众体育重点项目培育扶持办法》,省市协会联动发力,选拔40个重点训练单位,加大指导扶持力度,不断提升群众体育重点项目参赛水平。
(五)继续完善全民科学健身方式。一是开展科学健身示范区认定工作。围绕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推动各地开展省级科学健身示范区认定工作,夯实科学健身的基础建设,引领和带动全民健康素质的不断提升。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乡(镇)、街道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布局建立基层国民体质测试和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开展年度体质测试,推广“运动处方”,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水平。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制。计划全省培训及再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2万人,重点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着力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运行、作用发挥长效机制,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上岗率和服务实效。加强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务,建成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管理系统并试运行。三是完善科学健身指导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指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建立科学健身指导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和科学健身微信公众号,丰富科学健身指导内容,健全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机制。继续开展送体育服务下基层活动,通过科学健身大讲堂、送体质测试和体育培训下农村进社区活动,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科学健身咨询服务。
四、以新周期训练备战为重点,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一)全力做好奥运全运备战工作。全力以赴打好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杭州亚运会、北京冬奥会“四大战役”,逐个研究有效有力的备战战略,制定备战计划并加以强有力地推进和实施。一是围绕东京奥运会“保三争五”目标,切实加强备战工作的组织领导,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努力构建组织保障、服务保障、机制保障、政治保障、经费保障、科技保障等“六大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奥运备战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及时掌握奥运、全运政策调整信息,深化完善浙江备战计划和参赛方案,突出重点领域,着力补齐短板,克服瓶颈制约,以奥运带全运促亚运,力争在陕西全运会、杭州亚运会上再创佳绩。三是加强省队联办训练管理,及早做好2020年内蒙古全国冬运会首次组队参赛工作,力争在全国冬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全力配合总局,进一步做好跨界跨项选材工作,为北京冬奥会做出浙江贡献。
(二)扎实推进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建设。按照“国际眼光、世界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站位,树立全局观念,全面推进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建设。建立完善与总局及相关司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的经常性沟通机制,坚持全球化的培养和备战战略,树立全球视野,积极拓宽赴美国等先进国家的训练渠道,构建国内外的顾问团队,进一步实施全球、全国资源配置举措,努力走出一条全球化战略合作和备战培养的新路子。
(三)科学谋划第十七届省运会。认真总结第十六届省运会竞赛工作,对标全运会的项目改革,结合浙江实际,充分征求各方面对省运会项目设置、年龄段划分、运动员参赛资格(新浙江人参赛比例)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科学制定第十七届省运会竞赛规程总则(草案)。加强对金华市承办省运会的指导,成立省运会筹备班子,科学谋划布局承办赛区,规划推动场馆建设,确保第十七届省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四)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出台《浙江省教练员培养百人工程》,在全省挑选100名左右政治觉悟高、学习能力强、专业水平较高的中年轻教练员,采用集中培训、网上教学、出国深造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中青年领军教练员,推进我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业余训练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县级体校改革。召开全省县级体校改革现场推进会,推广先进经验。重点对淳安县、武义县、磐安县、仙居县、莲都区、定海区等10余个县(市、区)体校的建设、改革情况进行督查,推动当地政府抓好工作落实,确保2020年底实现“县县有1所新型体校”的目标。二是推进国家级、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做好2019-2022周期全省业余训练布局工作。修改完善《浙江省各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和评分标准》,创建30个左右省级高水平体育训练基地,继续开展新周期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继续做好省重点体育后备人才训练营工作,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组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运会。积极做好协调、指导和组织报名、参赛工作,按照强强组合、以强为主、绩效优先的原则进行组队、备战和参赛,充分调动各市体育部门的积极性,举全省之力在二青会上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积极组队参加2019年全国性青少年体育比赛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比赛锻炼机会。四是整合资源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青少年体育促进机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青少年冬夏令营等特色活动,不断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以游泳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探索选派有潜力的优秀苗子到美国等地训练培养的新路子。突出公益性、品牌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为青少年学习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
(五)强化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继续加强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监督实施《浙江省青少年体育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浙江省各级体校文化教育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实施办法》,提升优秀运动员和基层体校学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文化学习能力。继续加大对教练员岗培和继续教育的工作力度,提高广大教练员的科学训练素养和执教能力。坚持高举反兴奋剂大旗,全力抓好各级各类队伍的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和制度化管理,落实好《浙江省反兴奋剂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杜绝兴奋剂责任事故的发生,形成上下联动的反兴奋剂工作机制,确保我省不发生兴奋剂违规事件。
五、以打造国际知名的“运动休闲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体育产业
(一)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健身休闲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文件精神以及《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发挥省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着力协调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实施意见》,推动《浙江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落地,编制马拉松、水上、航空等运动项目发展专项规划。搭建体育产业智慧平台,完善浙江省全域户外运动智能信息服务系统,打造体育产业数字信息化平台。探索与政采云合作,建立网上体育器材购买专业商城。深化做好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建设工作,引导和鼓励各级政府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强银企合作对接,做好体育产业授信工作。联合省发改委开展2019年度国家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中央投资计划建议方案编制工作。做好新建、改扩建体育场馆资金补助工作。
(二)大力培育品牌赛事。抓好《加快推进全省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更新完善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建立第三方赛事评估机制,发布《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2019)》。持续培育浙江自主品牌体育赛事,不断提升杭州马拉松、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的影响力。抓好职业体育俱乐部培育和职业联赛主场打造,推动浙江广厦、浙江稠州银行、浙江绿城、浙江毅腾等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
(三)加快体育小镇建设。积极推动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抓好衢州柯城森林运动小镇、杭州淳安石林港湾小镇和金华经开区汽车运动小镇的规划编制和项目落地。加强对绍兴柯桥酷玩小镇、建德航空小镇等的省级体育类特色小镇指导,推动杭州下城石桥电竞数娱小镇等争创省级特色小镇。深入开展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创建培育工作,推动德清莫干山漫运动小镇、泰顺百丈时尚体育小镇等培育单位形象提升和项目建设,开展第三批小镇创建申报。举办省运动休闲小镇省地共建签约仪式暨省体育小镇资源推介会,办好第二届运动休闲小镇高峰论坛。联合浙报集团办好省体育小镇运动汇。
(四)创建体育产业基地。深入推进富阳、淳安、宁海、永康、德清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运动休闲示范区)规划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大丰实业、华鹰集团、飞神集团、莱茵体育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位、项目)争创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瓯海、永嘉、文成、九龙山度假区、横店试验区、长兴、安吉、武义省级运动休闲基地的指导扶持,新认定一批浙江省运动休闲基地。按照“体育+”的理念,以运动项目和体育元素为主导,推动规划建设一批体育综合体。
(五)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指示精神,不断丰富区域合作内涵,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深化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联手打造体育产业区域合作“升级版”。重点办好第十届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第二届长三角体育产业高峰论坛,牵头开好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2会议。联合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体育局举办第六届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启动长三角地区马拉松名额互换和组团参展国际知名体育展会工作。
(六)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松阳县举办浙江省第八届运动休闲旅游节,组织开展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认定工作。联合团省委、省教育厅举办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浙报集团举办第三届浙江省十大运动休闲达人评选,联合浙青传媒集团举办第三届浙江省体育产业十大领军人物评选。继续参展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博览会,举办百家体育企业走进地方、浙江省体育项目推介会、浙江省体育产业分享会等推介活动。
(七)推动省本级产业发展。着力提升黄龙体育品牌形象,推进市、县体育场馆建设合作,上线浙江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和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场馆1.0版。丰富黄龙体育培训业态,做好游泳跳水馆、气膜馆、网球馆特色化经营,继续做大足球、跆拳道等培训项目,提升棒球、橄榄球、篮球、潜水及高端健身房等新增项目的经营水平。抓好体育彩票销售管理,确保2019年全省体彩销售不低于140亿。积极构建责任彩票体系,开展责任彩票等级评定工作,确保达到责任彩票三级标准。系统推进大乐透市场培育,努力扩大竞猜型彩票市场规模,努力提升客户体验和品牌美誉度。加快推进省全民健身中心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深化设计、拆迁等相关工作。
(八)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健全完善全省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组织开展名录库核查工作。加强体育产业统计,联合省统计局发布2018年浙江省体育产业统计公报。抓好体育产业智库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国家首批体育产业研究基地——浙江大学、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组织秘书处——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省体科所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和省体育产业联合会专家组作用,开展政策研制、规划编制、项目咨询、科技攻关、动态监测等工作。认定首批浙江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六、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筹办2022年亚运会的重要指示为遵循,高标准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一)深化推进项目设置和场馆安排。根据前期亚奥理事会、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意见,修改完善竞赛项目设置方案,计划于第38届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上公布杭州亚运会竞赛项目设置安排。持续关注巴黎奥运会项目设置动态,适时完善备选项目方案。在确定竞赛项目设置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各大项的分项与小项的谋划和设计。
(二)扎实推进竞赛组织各项基础性工作。全面启动总赛程编制工作,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完成总赛程初稿的编制,并逐级提交组委会、国家体育总局审议,为2020年向亚奥理事会提交第一版总赛程做好准备工作。积极对接国际及亚洲各运动单项协会,细化落实各竞赛项目技术标准及功能要求。
(三)抓好杭外分赛区筹备工作。根据《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工作规则(试行)》《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杭州市外和省级单位亚运筹办工作规则》,指导杭外各筹办机构建立工作规则,拟订工作计划,扎实推进筹备工作,确保与亚运会总体筹备工作同步推进。加强服务指导,强化工作督查,大力推进场馆建设改造,及早做好黄龙体育中心、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体育系统内场馆改造工作。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亚运会倒计时三周年”为契机,开展迎亚运系列主题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关注亚运、支持亚运、参与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