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373/2020-0005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0-04-17 | |
发布单位: | 省体育局 |
浙江省体育局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省体育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研究确定50+重点工作,实施“挂图作战”,狠抓工作落实,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体育系统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局党组中心组领学作用,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年共组织中心组集中专题学习研讨20次。特别是及时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学生的回信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中国女排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我省的贯彻落实。省委车俊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体育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导,推动体育强省建设,促进亚运会备战工作。创新理论学习形式,开设四期“体育大讲堂”,引导局系统党员干部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的新知识、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开阔视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以“三个地”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对标中央、省委做好“规定动作”,结合体育实际做好“自选动作”,彰显“红船味”“浙江味”“体育味”。一是抓实抓好学习教育。局党组认真制定每周学习教育计划,每周一组织集中学习,并用10个半天时间安排集中自学。各部门各单位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抓好集中自学,每周至少1次,共计300余次;围绕八个方面主题,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后开展6次专题研讨,各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开展专题研讨45次;举办局系统主题教育处级干部读书班,近60名处级干部实行脱产住班学习。二是创新学习教育形式。组织开展庆“七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召开局系统党建创新研讨会、举办主题教育先进人物(集体)事迹报告会等学习活动。三是落实专题党课要求。局领导班子成员为分管处室和联系单位党员干部上专题党课,各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各支部书记也按照要求完成专题党课,总计53次。四是深入检视查摆问题。按照“四个对照”要求,围绕浙江体育七方面大事、年度“50+”任务和备战“三大战役”,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认真组织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五是扎实抓好问题整改。以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为主要抓手,围绕“8+1”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统一部署,集中整改,逐项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得到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3、全力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科学设定机关机构、人员、职能,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统筹管理设置岗位,全面提高履职效能。局机关内设机构由原来的9个减少到现在的7个,特别是针对赛事统筹规范管理助推“四大建设”的实际,新设体育竞赛处,得到省编办的充分肯定。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也已明确。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订《省体育局干部人事工作五年规划(2019-2023年)》,选拔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岗位。2019年共提拔任用处级干部26名,交流24人,降职1人,公务员职级晋升15人次,事业单位分三批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48名。着眼2020年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换届,按照配强配好领导班子的总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调整工作,提拔3名干部充实学院领导班子。启动学院建标创本工作。
4、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强化支部书记“一岗双责”,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动局系统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争先创优,朱启南被评为省担当作为好干部,潘飞鸿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楼霞被评为省直机关第五届敬业奉献模范,李学翰被评为省突出贡献农村工作指导员,学院财务处党支部被评为省直机关先锋支部。进一步加强党对体育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出台《关于加强省级体育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通过成立临时党组织、选配党建指导员等形式,努力实现省级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省级体育社会组织已成立党组织51个。
5、持续抓好清廉体育建设。召开全省体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签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书和廉政承诺书,层层传导责任压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全领域覆盖。加强体育政治生态建设,推进“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活动。结合体育特点,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按照省委、省纪委部署要求,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月“七个一”活动。局系统共梳理排查风险点185个,制定防范措施367条。紧盯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和国庆等重要节点,开展节前廉洁教育,强化监督执纪,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二)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体育事业进一步融入大局发展
1、扎实开展体育“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局党组坚持示范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三服务”活动。健全“三服务”日常协调机制,建立问题清单,实施问题协调交办、跟踪督查、销号管理制度,确保基层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一年来,共开展“三服务”活动167次,走访基层点387个,发现问题数186个,其中提交跨部门解决事项4个,目前已全部推动办结,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100%。省局“以标准化推进基层体育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体育困境”的做法在省委《浙江信息》上刊发。
2、深化体育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车俊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化大型体育场馆“最多跑一次”改革,黄龙体育中心深化公共服务改革工作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整完善办事流程和办事指南,着力实现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省体育局办事事项、跑零次率、时限压缩比率、即办率等7项主要指标全部实现全国领跑。扎实推进“互联网+监管”,国家“互联网+监管”平台数据归集省级监管目录主项12项、子项20项,覆盖率均达100%。同时,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掌上执法平台的应用。扎实推进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共梳理部门间办事事项16项,并在浙政钉平台发布运行。
3、扎实推进健康浙江建设。完成2018年度健康浙江考核工作。省级部门考核中省体育局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全省11个设区市体育工作考核综合得分都在88分以上,其中10个市达到90分以上(优秀等次)。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协调省健康浙江办对体育相关工作指标作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形成2019年度健康浙江建设体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其中必备指标1项;对市考核中体育牵头的基本指标11项,共97分,占总分值比例为12.13%;对县考核中体育牵头的基本指标11项,共118分,占总分值比例为14.75%,指标数占比和分值占比都有了较大提升。
4、推进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工作。加强对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工作的指导。注重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在推进体育“放管服”改革、培育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打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束缚、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打造百姓身边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试点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车俊作出批示:“认真总结经验,稳步在全省推广”。副省长成岳冲多次作出批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作情况》(2019第18期)刊发“浙江省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办体育”案例专辑,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省体育局作了交流发言。积极将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工作向全省推开,鼓励各地申办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项目,全省共申报立项20类100余个项目,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浙江经验”。
5、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国内大赛。积极响应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四大建设”的号召,借助筹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契机,大力引进和举办国际国内大赛。一年来,先后举办承办2019年杭州马拉松、女子排球世界俱乐部锦标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长兴--湖州段)、亚洲举重锦标赛(宁波)、国际排联东京奥运会资格赛(北仑)、世界排球联赛(北仑)、国际泳联世界马拉松游泳系列赛(中国·千岛湖站)、杭州国际网球邀请赛、国际雪联中国城市越野滑雪积分大奖赛、国际划联首届龙舟世界杯等一批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大力推进体育竞赛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我省体育竞赛申办、承办、监管、评估等赛事全过程管理,初步完成38个主要奥运项目的赛事标准化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国性以上体育赛事申办工作。2019年,共举办国际级赛事59场,国家级赛事233场,省级赛事289场。
6、推进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和“体育+”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体育区域协作,联合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体育局举办第六届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长三角城市龙舟邀请赛等各类赛事活动。组织办好第十届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主办第二届长三角体育产业高峰论坛,牵头召开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2019年第1次会议。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探索建立与宁波市人民政府、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浙江移动、浙旅集团、华数集团、阿里体育等“六大战略合作”,推动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7、推进“十三五”规划落地实施和“十四五”规划制定前期准备工作。研究制订《2019年度浙江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推进计划、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对象,“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进展良好。研究制订省体育局对各市体育工作考核制度,以科学、具体的考核标准来评判各地体育工作水平、推动工作落实。制定印发《“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省局主要领导挂帅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明确“1+4+11+X”规划编制目标体系,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浙江省“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化公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被列入省发改委“十四五”重点研究项目。
8、大力推进数字体育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发布《浙江省体育局数字化转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19—2021年)》,构建“一网、一平台、一仓、四应用”的“1114”总体架构。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并落实一把手负责、专班实体运作、半月碰头会、月工作例会、督查考评等机制,形成运作高效、统筹有力的工作体系。全面梳理核心业务,围绕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归集共享管理平台(数据仓)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工作专班实体化运作,并于年底前建设完成,12月23日顺利接入“浙里办”。大力推广“浙政钉”和“浙里办”应用,完成“OA”22个功能模块与“浙政钉”的全面整合,实现“浙里跑”服务模块在“浙政钉”的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启动体育现代化创建,全民健身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1、全面启动体育现代化创建。根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研究制定《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办法》及《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考核指标(2019-2021年)》,并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实施。制定发布全国首个《体育现代化乡镇(街道)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并在宁波市鄞州区启动试点。组织召开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创建培训班,积极加强对各地的创建指导,并根据我省实际,把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与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创建成效。
2、继续实施“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举办2019年浙江省实施“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培训班,加强对2019年申报的1个市、26个县(市、区)的指导,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中期评估,目前全省1个市、26个县(市、区)均通过评估验收。
3、加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年共建成7个省级全民健身中心,61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村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100个游泳池(含拆装式游泳池),107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296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77个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出台《体育公园及体育设施进公园建设要求和补助办法》,引导和规范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全年共完成31个体育设施进公园项目。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下达我省社会足球场地815块的建设指标,上下联动、统筹推进,截至2019年底,全省“十三五”期间已建成743块。据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体育场地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共有体育场地数量173150个,体育场地面积12973.0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6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等5家厅局举办省第二届生态运动会,共设22站活动,参与人数达1.2万余人。举办省第三届海洋运动会,完成23个大项赛事,参赛人数近4000人。圆满完成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承办和参赛工作,浙江省代表团取得9金9银8铜的历史最好成绩。举办2019年全国新年登高江山主会场活动,并实现省内多点联动,参与群众达10万人次。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线上线下活动9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50余万人次。联合7个厅局下发《关于在全省广泛开展推广普及广播体操的通知》,举办全省广播体操、工间操比赛,共有49支队伍参赛,推动了广播体操的普及推广。全省各级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2000余场次,参与人数830多万人次。
5、加强群众科学健身指导。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模式,委托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对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统一集中培训,取得良好效果,全省各地共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2万余人。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建设,起草《浙江省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破解培训、管理、指导“三张皮”的问题。联合团省委等4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的通知》,举办业务培训班,探索推广《锻炼标准》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6、积极探索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研究制订体育总会和体育社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及时总结省篮协实体化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推进省级体育社团的实体化改革。出台《浙江省省级体育社团财务管理工作指引》、《关于做好省级体育社会团体换届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全省性体育社团管理办法》,借力第三方评估、专业机构审计等,着力规范社团内部治理,加强社团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据统计,全省登记注册的体育社会团体共2232家,获得民政社会组织等级评估3A以上的共444家,其中获得5A级的82家;2019年有18家省级体育社团完成换届工作,省级体育社团举办的赛事培训活动685项。
(四)围绕打赢“三大战役”,扎实做好训练备战,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增强
1、全力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调整成立备战工作领导小组和备战办公室,定期召开备战工作盘点会和专家组分析会,研究分析备战情况。加强训练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五个体系”,全面推行重点运动员“一人一案一策一团队一书记”保障机制和“最多提一次”服务,提升训练备战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向国家队输送我省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科医人员,全力夺取奥运会参赛席位。目前,我省在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共计129人。一年来,我省运动员共获得世锦赛冠军13个,亚锦赛(亚洲杯)冠军15个,全国冠军219个,成绩较之上年稳步提升。
2、扎实推进2021年陕西全运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备战工作。以奥运带全运促亚运,及时掌握奥运、全运动态政策,积极做好2021年陕西全运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训练备战工作。以目标和指标体系为导向,推进我省训练备战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建设,不断提高训练备战水平。协调省人社厅、省财政厅修订《浙江省运动员、教练员年度比赛奖励实施办法》,修订《备战“2022”周期优秀运动员目标津贴发放办法》,充分发挥年度比赛奖励、目标津贴等对运动队备战的激励作用。
3、抓好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备战工作。根据我省冬季运动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专业人才欠缺、场地设施落后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冬季项目队伍建设,积极配合国家队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向国家输送冬季项目优秀运动员;同时通过省队与地市、与企业联办等方式建立冬季项目速滑、单板滑雪、冰壶、冰球、花样滑冰等项目的运动队,努力培养优秀运动员。目前我省有35名运动员入选冬季项目国家(青年)集训队。我省将首次组团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前期比赛中,我省获得1金1银4铜的好成绩。其中我省运动员林回央勇夺钢架雪车冠军,实现了我省冬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4、全面推进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建设。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备战工作专班,加强对游泳队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采取“走出去”训练备战和“实战练兵”相结合,今年先后组织赴美国、中国香港、云南昆明等地进行外训,取得实效。光州游泳世锦赛上,浙江运动员夺得中国代表团所获全部3枚金牌。在全国游泳冠军赛、全国夏季游泳锦标赛上,分别获得21金8银9铜和19金10银8铜,所获金牌数均达到半数以上,继续领跑全国。全力推进游泳场馆智能化改造,专门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进方案论证、项目报批等前期工作。
5、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圆满完成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组队参赛任务,获得98金、106银、111铜、总分5952分,金牌数、总分分列全国各省市排行榜第四名、第三名,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完成新周期业余训练布局工作,布局人数54099人,比上个周期增加11399人,其中奥运全运项目50603人,非奥项目3496人。召开全省县级体校改革发展现场会,积极推进县级体校建设。制订《浙江省优秀教练员培养百人工程实施办法(试行)》《浙江省优秀运动队百名精英运动员培养计划(试行)》《浙江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行)》,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领军型教练员和训练工作团队,培养一批精英运动员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推进第17届省运会单项竞赛规程总则制订工作,完成规程总则初稿。修订《浙江省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进一步加强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创建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35所。开展重点体育后备人才训练营工作,选拔近900名重点体育后备人才参加集训。
(五)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1、完善产业制度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精神,研究起草《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结合我省实际,出台《浙江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户外运动发展规划,以全域运动理念以点连线成片,重点规划布局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汽摩运动等新兴时尚体育项目。
2、积极培育体育小镇。积极推动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推进衢州柯城森林运动小镇、杭州淳安石林港湾小镇和金华经开区汽车运动小镇的规划编制和项目落地。加强对省级体育类特色小镇指导,主打“航空+运动”的建德航空小镇和主打“电子竞技”的上虞e游小镇2018年度考核成绩优异,被正式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深入开展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创建培育工作,新认定第二批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培育单位5个。
3、着力打造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2019年新增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个(北仑、柯桥)、示范单位1家(泰普森)、示范项目3个(彩虹鱼、宏优体育培训、海宁斯诺克),共拥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7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支持文成县、江山市、武义县、桐乡波力科技复材用品有限公司、华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争创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继续开展省级运动休闲基地认定工作,新认定北仑、乐清、三门、江山为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基地个数达到17个。鼓励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壮大特色体育装备骨干企业,联合省发改委等五厅局共同认定省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22家。
4、发挥产业资金效用。组织开展2019年度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申报工作,重点支持竞赛表演类、场馆经营与健身服务类、运动休闲类、产业创新类、顶级联赛职业俱乐部类、产业基地类等项目的发展。继续开展《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2019)》赛事申报,发布入库品牌赛事61个。持续开展第三方赛事评估工作。联合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做好体育产业授信工作,全年共扶持体育企业60家,完成授信16.01亿元。强化体彩销售管理,2019年全省销售体育彩票156.15亿元,列全国第五,筹集公益金41.45亿元。
5、深化产业平台打造。创新打造“政采云”体育行业馆,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首批入围上线企业53家,有近百个品牌的上万件体育用品上线。建设浙江省全域户外运动智能信息服务系统,重点收集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汽摩运动、其他运动等六方面的户外运动数据,通过专业人员实地采集、三维建模、无人机执飞等方式获取户外运动数据,并通过720度全景直观展现项目。该系统已于11月初上线运行,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全域化、智能化、品质化、规范化户外运动信息系统。
6、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浙江山水资源优势,组织召开全省首届户外运动大会,活动历时半年,进一步打造“运动浙江、户外天堂”的品牌。联合省文化与旅游厅在松阳县举办省第八届运动休闲旅游节,组织开展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认定工作。联合省商务厅共同办好2019金秋购物节系列活动,促进体育消费。
7、推进重大基建项目建设。省黄龙体育中心亚运场馆改造工程完成前期报批和招投标工作并顺利开工,项目总投资约10.6亿元,改造面积约10.9万平方米。省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启动前期报批和相关筹备工作。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亚运项目全面启动,改造总投资约1.2亿元。
(六)勇担职责使命,加强统筹协调,亚运各项筹备工作进一步推进
配合亚组委做好亚运筹办工作。推进项目设置工作,经亚奥理事会协调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棒垒球、竞技攀岩、空手道三个提议新增项目获原则同意,至此杭州亚运会共设40个竞赛大项(31项奥运项目、9项非奥项目)。推进亚运会总赛程编制工作,形成总赛程第一版初稿,启动制定分项、小项设置方案。协调推进杭外场馆建设,省财政厅明确与8个省部属比赛场馆的建设经费8:2分担比例(总投资17.5亿元);协调解决温州瓯海土地占补平衡问题。组织开展“我最期待2022杭州亚运的100个理由”“亚运公开课”等主题活动和“共享亚运、浙里出发”访谈活动,营造了喜迎亚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