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373/2022-0538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浙体提〔2022〕29号 公开日期: 2022-06-24
发布单位: 省体育局

浙江省体育局关于省十二届政协五次会议第111号提案的答复

2022-06-28 15:57 来源:浙江省体育局
字号: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贵单位在省十二届政协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11号提案《关于深化我省体卫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收悉,省体育局高度重视,积极与省卫健委对接,合力推进提案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推进“体卫融合”工作情况

(一)推进部门协作,探索“体卫融合”新路径。我局与省健康浙江考核办公室主动对接,将“体卫融合”纳入健康浙江考核,引导和鼓励基层探索“体卫融合”新路径。杭州市体育局与杭州五云山疗养院签定“体卫融合”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发掘体卫融合健康管理和运动损伤康复的内涵与实践应用,主要针对老年人群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健全的体卫融合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宁波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了宁波青少年运动健康管理中心,专注于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和矫正,2021年初成立以来,已为全市8万多名青少年进行了脊柱侧弯筛选,对1600多名的青少年进行了运动干预,受到学校、家长的广泛好评。温州市体育部门与卫健部门联合创办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全省首家公立医院运动医学中心,2019年门诊量达3万人次。湖州市体育局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湖州市全民健身中心设立“湖州市运动康复中心”,现场开具“运动处方”,并承担湖州市体育赛事活动的医疗保障服务。

(二)加强学科建设,发展“体卫融合”新模式。“十三五”期间,省教育厅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建设中医学、中药学、心理学等健康类相关学科35个。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药学等29个健康类相关专业立项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共有临床医学、免疫学等18个健康类相关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绍兴文理学院设有运动训练及运动康复专业;浙江中医药大学增设了中医康复学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杭州师范大学也增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杭州师范大学成立“马拉松运动医学研究所”,旨在打造国内领先的马拉松运动医学管理基地,建立“体卫融合”运动管理示范基地;宁波大学与宁波市体育局签约成立宁波科学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大力培养和集聚体育人才;绍兴文理学院依托医学院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建设绍兴市“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研究中心”。

(三)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培养复合人才。近年来,省体育局与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组织省内运动医学、慢病防控、运动人体科学等领域专家和优秀教练员、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员,为全省2000余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促进相关人员、基层体育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相关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卫融合”业务培训,内容涉及运动膳食营养、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健身指导等专业知识。

(四)开展运动指导,提升群众健身技能。2020年,我局联合省委改革办、跑改办出台《关于推进全省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的实施意见》(浙体政〔2020〕108号),在确定13个试点场馆重点推进的基础上,同步部署全省119个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全面推进8个方面服务提升工作,整合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制定年度公益服务计划,为群众健身提供指导服务。如省黄龙体育中心开设“黄龙体育课”,为前来健身的各年龄段群众提供科学的运动指导。

(五)加强体质监测,完善体质监测体系。我省已建立了省、市、县和部分镇(街道)体质监测中心、站(点),国民体质监测已纳入了健康浙江考核。根据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2020年我省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3.8%,比2019年国民体质监测提高0.4个百分点,浙江省国民体质合格率仅次于上海,走在全国前列。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省将“体卫融合”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持续加以推进,已相继纳入《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下步与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深化“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体卫融合”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工作协同机制,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推进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持续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素养。

(一)宣传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理念。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强化舆论宣传,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为抓手,发挥群众身边医疗卫生人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委员的作用,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健身方法。组建全省运动促进健康“百人讲师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动健身与健康促进科普宣传与指导。推进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宣传推广“三减三健”,促使健康意识向健康行为转变。学校按照基础教育各学段规定的健康知识内容,落实健康教育课时,传授运动及健康知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扎实推进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推进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站)和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制定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星级评定标准,开展“运动健身与健康促进”科学健身指导和健康咨询技术服务,为各类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建议。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加强运动治未病与中医康复医疗方面融合,发挥中华养生功法、运动健身在预防与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强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肥胖、脊柱侧弯等疾病的筛查和干预。编制运动防控慢性病技术指南。举办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引领群众积极参与科学健身。助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积极融入健康小屋(健康加油站)、健康生活馆和“康养联合体”等建设,发挥运动促进健康在群众健康管理、慢病预防、失能康复、居家养老等领域的作用。

(三)拓展医疗卫生机构体卫融合功能。发挥体育专科医疗机构治疗运动伤专长,以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和科技服务能力反哺社会,开展运动医疗康复业务。支持运动医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治、康复研究与实践。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依托骨科、康复科等科室开设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特色门诊,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为运动健身人群提供健康风险筛查、个性化健身方案,开展运动损伤诊疗、运动康复和身体功能训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体卫融合纳入医防融合工作机制,拓展非医疗手段慢病防控和运动健康促进指导服务,鼓励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指导站”,提供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科学健身指导。推动健康体检中心开展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的体质测定,将体测结果及运动建议纳入健康体检报告。发挥社区医生、家庭医生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为群众传授运动技能,提供运动健身指导。

(四)优化体卫融合人才发展环境。支持建立体卫融合、慢性病运动干预实验室,开展慢病人群运动干预、失能康复、居家养老等领域研究,推进体卫融合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协同创新。大力发展运动医学、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鼓励开设运动处方、身体机能监测与评价等专业课程,培养体卫融合专业人才。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体育部门的专业团队,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委员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公共卫生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运动健康促进和慢病防控服务水平。鼓励各级医学、体育学术组织设立体卫融合专业分会,推动体卫融合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积极推进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与医疗卫生等社会组织对接,发挥体育、健康类社会组织公益志愿服务特色。

(五)构建体卫融合智慧服务平台。依托数字浙江建设,通过“浙里健身”服务场景应用与健康大脑智慧服务平台对接,充分整合健身场地、赛事活动、健身指导、体质测试等应用事项,打通体质测试线上预约-线下测试-线上线下交互式报告查阅等环节,构建体卫融合公共服务智慧平台,推进体质测定与医疗体检指标数据共享,逐步将居民体质检测数据纳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六)鼓励发展体卫融合服务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建立运动康复、健康促进和科学健身服务专业机构,培育一批体卫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符合条件的纳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支持范围。

感谢贵单位对推进我省“体卫融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联 系 人: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 徐 杰

联系电话:0571-85061752

邮    编:310004



浙江省体育局

2022年6月24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