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373/2023-0023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浙体提〔2023〕37号 | 公开日期: | 2023-06-29 |
发布单位: | 省体育局 |
浙江省体育局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7号政协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省委会:
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第7号提案《加速推进“体医融合”高水平建设健康中国省域示范区》收悉,省体育局高度重视,积极与会办单位对接,合力推进提案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推进“体卫融合”工作开展情况
(一)列入政策保障推动。《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中指出“深入推进体卫融合,制定实施促进体卫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推动签约医生、家庭医生等医务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运动知识、健康知识交叉培训。将国民体质测试纳入健康体检范围,制定运动康复治疗项目列入医院收费目录等制度。”各地贯彻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浙江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不断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浙江省未来社区(完整社区)创建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在未来社区(完整社区)建设工作中,明确5分钟生活圈配置室内、室外健身点,合理设置室内外安全游戏活动设施;15分钟生活圈配置健身场馆、球类场地等场所设施;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合作合营建立医共体(医联体),提供护理、中医药等医养结合服务。2021年10月,高规格召开了全省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努力推动体育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全民健康的基石、产业发展的支柱、奋斗精神的动力’。围绕做大体卫、体教、体旅等融合文章,做好体卫融合,推动体教融合,打响‘运动浙江’品牌。”2021年12月底,国家体育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支持浙江省体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合作协议》强调:“支持浙江省创新体卫融合工作机制。开展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相关工作,推进体卫融合专业队伍建设,创新健康生活教育,构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二)纳入健康浙江考核推进。将运动促进健康相关工作纳入健康浙江考核,引导和鼓励基层探索“体卫融合”新路径。要求设区市医疗机构和体育部门各有1家以上机构开展运动促进健康“体医融合”服务纳入市本级考核;县级考核实施运动促进健康“体医融合”服务模式:建有县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有体质健康检测设备和指导人员,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工作。开展体质健康测试与健身指导服务人数,常住人口50万以下,年度体质健康测试服务人数4‰以上,常住人口50万以上,超过50万人口部分按2‰累加;在医疗机构建立运动促进健康“体医融合”服务功能站点至少1家;开展社区医生(健康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医融合”交叉业务培训。
(三)多种模式推进体卫融合。一是院校模式。院校发展模式是我省运动促进健康领域深化的根基,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应用等作用。杭州师范大学成立“马拉松运动医学研究所”,旨在打造国内领先的马拉松运动医学管理基地,建立“体卫融合”运动管理示范。宁波大学与宁波市体育局签约成立宁波科学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大力培养和集聚体育人才。绍兴文理学院依托医学院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建设绍兴市“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研究中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组建运动健康智库,推动运动健康教育纳入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专业人才。省内相关高校尝试以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推动“体卫融合”相关研究与实践。二是医院模式。医院发展模式目前较为流行,以综合性医院的专科门诊为主要对外服务形式。浙江省运动医学中心挂靠浙江省人民医院,开设运动医学门诊,开展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及康复为一体化的特色诊疗项目。杭州五云山疗养院积极发掘体医融合健康管理和运动损伤康复的内涵与实践应用,主要针对老年人群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健全的体医融合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温州市运动医学中心设有门诊、运动处方室等,为运动损伤、骨科慢性疾病患者提供针对性诊疗服务,并对广大市民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开出有个性化“运动处方”。湖州市运动康复中心是市体育局和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共同成立,集国民体质监测、运动损伤咨询、治疗及康复训练为主要服务内容。三是公共服务模式。依托省-市-县(区、市)-乡镇/街道四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和服务体系,我省从2017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国民体质测试常态化工作,以扎根服务基层与民生为理念,服务促考核为驱动,创新工作方案,实现全县域内体质测试服务工作,测试项目涵盖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试与个性化健身指导建议,2021年开始,年测试服务人数达24万人次以上,服务人数居全国之首,国民体质合格率全国第二;2016-202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现场抽测中优良率连续7年全国第一。开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提供包括科学运动在内的个性化健康指导。每年为辖区老年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免费体检、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以及包括科学运动在内的健康指导服务。2022年共为579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67.39%;管理高血压患者553万,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70.82%;管理糖尿病患者166万,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70.38%。我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连续4年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我省荣获国家对省级人民政府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的最高等级“A级”。四是社会力量模式。以社会力量为主的体卫融合模式,我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杭州尤看运动医学诊所、彩虹鱼康复护理医院、普利复健运动医学中心、佰仂运动康复中心、赫尔辛康体卫融合创新中心,均以运动康复为特点的专科康复医疗机构,专业从事骨科疾病治疗、专注运动功能恢复。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承接各类赛事医疗保障服务,宁波市体育局依托企业运营模式,在宁波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技术力量支持下,成立了宁波青少年运动健康管理中心,专注于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和矫正,同时为运动损伤人群提供康复服务,为青少年生长发育提供咨询服务。
(四)健全医保制度助力体医融合。一是完善医保医疗服务项目管理。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政策研究,将临床康复必需、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康复项目48项,中医理疗项目102项,较好满足群众对康复治疗的需求。二是推动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改革。围绕完善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医用耗材配套措施,加强医保支付标准衔接,制定人工关节中选产品和非中选产品支付标准,并逐步调整,有力促进中选产品落地实施,减轻人工关节患者的经济负担。三是探索开展医学运动处方。医生根据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患的医学检验检查报告(包括运动实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属于门诊诊查、住院诊查应尽事项,属诊疗费收费范畴,纳入医保支付。
(五)加强“体卫融合”专业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全省年度“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人才与团队培养计划,完成培训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的学员由属地体育、卫生部门颁发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双证”,医疗专技人员取得国家级继续医学I类教育学分5学分(2022年经3天培训学习,1241名参陪学员考核通过率达81%)。通过课程培训及考核优秀者(2022年度共40名优秀学员),推荐参加运动生理师/临床运动生理师资格认证培训。培养计划的实施旨在通过常态化“体卫融合”人才和团队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体卫融合”疾病管理与非医疗健康干预服务模式的推广力度,践行“运动是良医”的基本理念,推动浙江“体卫融合”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发挥科学健身在慢性病预防、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我省“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省域示范区建设。
(六)坚持数字赋能体卫融合。在浙江省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浙里健身”板块,覆盖省、市、县(市、区)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浙里健身”模块端口对接并进行应用场景升级,主要针对健康人群打通体质测试服务,实现“线上预约-线下测试-线上线下交互式报告查阅和健身指导‘私人定制’服务”,为个人建立体质测试档案。2022年开始,省对地市的考核中,为进一步提升体质测试服务质量和影响力,要求体质测试站点每周至少开放半天,并能在体质测试服务基础上,为群众提供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和运动建议。湖州市体育局以建立“体卫融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推进体质测定与医疗体检指标数据共享,逐步将居民体质检测数据纳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七)试点推进体卫融合。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体科字[2022]239号)要求,浙江省全国六个省份之一,率先制定印发了《浙江省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国家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确定湖州市南浔区、嘉兴市南湖区开展国家级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按照试点时间的要求,建立完整的体质测试、运动风险评估、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打造运动健康防护知识和运动项目科普宣传平台,推动个人运动健康档案和健康体检数据打通,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形成具体浙江辩色度的运动健康“浙江模式”。同时,指导湖州市做好全国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工作试点,重点围绕“近视防控”与“体姿改善”两个主题指导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实施防控综合干预、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更好地形成和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的长效机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省将“体卫融合”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持续加以推进,已相继纳入《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下步与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深化“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体卫融合”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工作协同机制,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推进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持续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素养。
(一)宣传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理念。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强化舆论宣传,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为抓手,发挥群众身边医疗卫生人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委员的作用,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健身方法。组建全省运动促进健康“百人讲师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动健身与健康促进科普宣传与指导。推进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宣传推广“三减三健”,促使健康意识向健康行为转变。学校按照基础教育各学段规定的健康知识内容,落实健康教育课时,传授运动及健康知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扎实推进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推进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站)和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制定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星级评定标准,开展“运动健身与健康促进”科学健身指导和健康咨询技术服务,为各类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建议。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加强运动治未病与中医康复医疗方面融合,发挥中华养生功法、运动健身在预防与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强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肥胖、脊柱侧弯等疾病的筛查和干预。编制运动防控慢性病技术指南。举办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引领群众积极参与科学健身。助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积极融入健康小屋(健康加油站)、健康生活馆和“康养联合体”等建设,发挥运动促进健康在群众健康管理、慢病预防、失能康复、居家养老等领域的作用。
(三)拓展医疗卫生机构体卫融合功能。发挥体育专科医疗机构治疗运动伤专长,以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和科技服务能力反哺社会,开展运动医疗康复业务。支持运动医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治、康复研究与实践。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依托骨科、康复科等科室开设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特色门诊,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为运动健身人群提供健康风险筛查、个性化健身方案,开展运动损伤诊疗、运动康复和身体功能训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体卫融合纳入医防融合工作机制,拓展非医疗手段慢病防控和运动健康促进指导服务,鼓励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指导站”,提供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科学健身指导。推动健康体检中心开展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的体质测定,将体测结果及运动建议纳入健康体检报告。发挥社区医生、家庭医生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为群众传授运动技能,提供运动健身指导。
(四)优化体卫融合人才发展环境。支持建立体卫融合、慢性病运动干预实验室,开展慢病人群运动干预、失能康复、居家养老等领域研究,推进体卫融合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协同创新。大力发展运动医学、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鼓励开设运动处方、身体机能监测与评价等专业课程,培养体卫融合专业人才。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体育部门的专业团队,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委员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公共卫生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运动健康促进和慢病防控服务水平。鼓励各级医学、体育学术组织设立体卫融合专业分会,推动体卫融合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积极推进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与医疗卫生等社会组织对接,发挥体育、健康类社会组织公益志愿服务特色。
(五)构建体卫融合智慧服务平台。依托数字浙江建设,通过“浙里健身”服务场景应用与健康大脑智慧服务平台对接,充分整合健身场地、赛事活动、健身指导、体质测试等应用事项,打通体质测试线上预约-线下测试-线上线下交互式报告查阅等环节,构建体卫融合公共服务智慧平台,推进体质测定与医疗体检指标数据共享,逐步将居民体质检测数据纳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动“浙里未来社区在线”数字化应用拓展,进一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做好未来社区健康场景的高效组织,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六)适时选择部分医疗机构开展医学运动处方试点。将持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基金监管, 着力优化医保公共服务,继续协同推进体医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浙江辨识度的促进共同富裕医疗保障体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医学运动处方管理规范,适时选择部分医疗机构医学运动处方开展试点。规范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医用耗材支付标准,分批制定骨创伤、脊柱等医用耗材支付标准,确保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落地见效,切实减轻骨伤患者的经济负担。
感谢农工党省委会对推进我省“体卫融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积极推进“体医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健康中国省域示范区,为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作出积极贡献。
联 系 人: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 徐杰
联系电话:0571-85061752
(本文有删减)
浙江省体育局
2023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