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不能局限于体育自身,必须坚决破除自我封闭围墙,全面融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大局”。衢州市体育局紧紧围绕省体育局以“9个率先”引领体育强省建设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集聚桥头堡的工作任务,筑巢引凤、广纳人才,全力抓好人才工作。
一、高层次推动,筑好“人才巢”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带领市体育局推动省十八运筹办,为吸纳人才打好基础。
一是2023年2月市委书记高屹带领市四套班子领导牵头召开衢州市省十八运筹办动员会,明确了“办赛精彩、参赛出彩、城市添彩”的筹办目标,部署了办赛参赛和县级体校建设等任务。
二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4次专题调研省十八运工作推进情况,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汇报,帮助破解痛点难点问题。
三是加快推动市体育中心“三馆”、县(市、区)“一场两馆”、柯城区灵鹫山四省边际青少年赛训基地和县(市、区)少体校等项目建设;市体校、市水上运动中心、衢江区网球中心、龙游县马术训练基地、市青少年球类训练基地已完成项目选址,计划2024年开工建设。全市体育类项目投资总额达103亿元,将在2026年省十八运召开前全部完工,将提供超100余个编制和800余个工作岗位。
四是成功引进中国围棋界的“黄埔军校”葛道围棋,拓宽全市优秀围棋“苗子”深造通道,引进5位围棋高层次人才落户衢州。
二、高标准谋划,标好“人才策”
在省体育局支持下,召开省队——衢州退役运动员安置供需对接会,打开人才招引通道;制定出台《衢州市筹办浙江省第十八届运动会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文件,实现四个“全覆盖”。
一是省队运动员安置通道全覆盖。明确省队退役运动员安置“采取直接考核或面试的方式进行招聘”。拓展就业路径,设置体育和教育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训练管理岗位、教练员岗位以及学校体育教师岗位等,提供多种选择。2023年,安置省队退役运动员人数就比省十七运周期翻了5倍。
二是学校教练员岗位设置全覆盖。明确“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支持学校体育老师和体育教练员 岗位互聘,将竞技体育成绩纳入职称评审业绩。截至目前,全市共 设置学校教练员岗位18个,仅2023年全市就新增了5个学校教 练员岗位并已全部完成招聘。
三是实现竞技体育贡献奖励办法全覆盖。市本级、6个县(市、区)相继出台竞技体育贡献奖励办法,对在各项重大赛事中获得名次的衢州籍运动员和带训教练员进行奖励,搭建全市域覆盖的竞技体育人才奖励政策体系。
四是力争竞技体育人才纳入人才政策保障范围全覆盖。成立由分管副市长 牵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A—H类竞技体育人才目录,涵盖各级各类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将年龄放宽到70周岁,并配套超退休年龄优待措施;推动县(市、区)建章立制,搭建全市域人才集聚平台。
三、全方位培育,扩大“人才圈”
破除传统体育人才定义,拓宽人才范围。
一是通过举办全国田径锦标赛、NBA球星中国行、职业足球邀请赛和7场全国顶流明星演唱会等赛事和体育+活动,让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感受体育赋能城市的效用,推动各级领导关注体育事业支持筹办省十八运,成为特殊的体育人才。
二是整合省体科所、中国科学院等13支科研和医疗单位资源,成立市运动促健康中心,邀请合肥、上海、杭州等地25位医科专家常态化开展运动专业指导。
三是与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柯城区政府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及深化合作两份协议,共建青少年足球队,搭建青少年人才集聚平台。目前组队不到一年时间,就获得2次全国冠军、1次全国亚军和1次省冠军。
四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进原国家队教练员蒋国良、台湾女篮教 练员林建平来衢分别担任市羽毛球队总教练和市篮球队教练员,统筹全市羽毛球、篮球项目发展。
四、全链条服务,提升“人才值”
招人、引人、更要留住人,让体育工作者看到成长的机会,感受全方位的关心和温暖。
一是市委书记高屹和有关市领导专程看望市队教练员、运动员,并观看篮、足球队训练,为全市体育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和关心人才氛围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是扩大业余训练规模,除十七运参赛项目外,2023年新增设体操、蹦床、技巧等项目,招引体育人才。
三是关心人才和人才家属,全市体育部门共同担当,为家长解决工作,消除孩子训练的后顾之忧,保证队伍稳定。
四是每年评比“最美体育人”和“最美体育人终身成就奖”,授予等级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体育人才专属荣誉;向市级推荐表彰优秀体育人才,为优秀教练员设立名师工作室,增添体育工作者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平台建设、政策支持以及人才争取,全力推动四省边际体育人才集聚桥头堡建设,为全省体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