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首个水上示范专项规划出台,旨在打造全国领先样板区
丰富水上运动场景 带动区域消费升级
日前,浙江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水上示范区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这是我国首个跨省域水上示范区专项规划,覆盖沪苏浙交界的660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未来,示范区将从“水上运动”到“水上活动”,从单一运动实现到综合生态的转型,营造水上活动全国领先样板区。
《专项规划》不仅是对水域资源的系统性整合,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在生态、文化、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场景分类、跨域治理和产业融合,示范区有望成为全球水上运动的标杆区域,同时为“人水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那么,此次《专项规划》又会给水上运动带来哪些变化?
设施全面升级
《专项规划》提出构建“三级水上线网和四级码头体系”,包括设置主航道、次航道、支航道三级水网,以及枢纽码头、区域码头、社区码头、特色码头四级码头体系。这一布局将完善水上交通的无缝衔接,为水上运动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支持。例如,未来划船、赛艇等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可通过水网快速通达,提升区域水上运动的可达性和联动性。
丰富运动场景
《专项规划》将水上活动区划分为“专业型、休闲型、亲水型”三类。专业型活动区引入国际赛事或专业训练基地;休闲型活动区可发展帆船、皮划艇等大众项目;亲水型活动区则侧重家庭亲子、生态体验类活动。这种分类既满足了不同人群需求,也为水上运动产业链(如装备租赁、培训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
滨水空间优化
《专项规划》强调滨水岸线的景观提升,划分“生态型、城镇型、田园型”三类水岸空间。例如,生态型岸线将保留自然湿地,适合生态划船或观鸟活动;城镇型岸线结合商业和文化设施,可举办水上运动嘉年华等活动。此外,元荡湖等跨界湖泊的生态修复与慢行系统建设(如骑行道、步道)已为水上运动与陆上运动的联动提供了样板。
跨区域协作机制
《专项规划》提出建立“大水务协同治理机制”,三地(青浦、吴江、嘉善)已签署水上执法信息共享协议,统一执法标准和数据互通。例如,2024年三地联合开展的“水上睿控”实战应用,通过跨区域联防联控,将有效解决水上运动中的安全监管问题,为赛事和日常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推动体旅融合
《专项规划》通过“联动”的空间体系,将水上运动与文旅、商业深度结合。例如,滴水湖区域已形成“体育+旅游”模式,举办铁人三项、帆船赛事,并联动冰雪世界、海洋公园等景点,吸引游客体验“两天一夜”的复合型体育旅游。未来示范区将复制这一模式,打造更多以水上运动为核心的旅游线路,带动区域消费升级。
以“水”为脉
重塑产业新格局
作为我国首个跨省域水上专项规划,规划落地不仅是对长三角水域资源的系统性整合,更将为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水场景”激活体育产业升级,规划通过分类布局水上活动区,精准匹配竞技体育与大众需求,实现跨区域水上运动场地的无缝衔接,为赛事联动和群众参与提供便利,助力竞技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以“水经济”推动体旅融合,“联动”的空间体系,未来可衍生出更多“赛事+旅游”“训练+度假”模式,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范式,进一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以“水治理”创新区域协作机制,不仅保障了赛事与活动的安全性,更探索了跨区域体育资源统筹管理的可行性,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长三角方案”。
未来,随着规划的逐步推进,长三角或将成为中国水上运动的“新坐标”,为“水”赋予经济、生态与人文等多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