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罗卫东:垂类行业AI智能体或将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 | |||
| |||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罗卫东多次被问及对AI的看法,他从学者的视角进行审慎思考:“人工智能的实效性比短期繁荣更重要。当前需冷静思考如何补足技术短板,例如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追赶路径,以及垂类行业智能体落地的闭环问题。” 罗卫东强调,通用大模型仅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而杭州正处于这一转型的关键节点。 数字文明的"息壤"与"种子" 推理型AI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象级影响,开源属性让各行各业都可以无缝衔接。罗卫东认为,通用大模型未来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因为语料库指数级扩张,新模型不断更新,大模型和人类思考的拟合程度越来越高,并且还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创造性”。 “智能通用大模型,恰似上古传说中的息壤。”罗卫东说,息壤要长出好庄稼,还需要种子,而种子就是各行各业的垂类智能体应用。“普通人写文章、做视频,可能用大模型越来越顺手了,但在五金工厂或是服装厂,工人还没感受到大模型的便捷性。”他表示,大模型如何赋能千行百业,就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机遇。 他以纺织行业为例:纺织业的原料选配、工艺优化和供应链管理高度依赖经验,数据分散于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形成“信息孤岛”。浙江某纺织企业引入AI垂类模型后,通过整合历史订单数据与市场趋势预测,将面料研发周期缩短30%,次品率下降15%。这一实践印证了罗卫东的观点——垂类模型需破解行业特有的“数据碎片化”与“知识经验化”难题,推动从“人工试错”到“智能决策”的转变。 很多垂类场景性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专业性极强,这也给了智能技术方向创业公司足够的成长空间。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团队领衔的炽橙科技,与浙江大学共建了“先进智能联合研究中心”,从工业场景出发进行底层系统重构,通过自研的国产新型工业智能底座融合AI大模型技术,构建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工业智能体系统。这种垂类AI大模型的价值,完成了“人工智能+工业”的闭环,实现工业智能的最后一公里,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 罗卫东以“土壤生态学”形象的比喻:通用模型如同江南丰饶的水田,但要让其真正孕育万物,需要像炽橙科技这样懂行业的“育种专家”;由院士团队、产业公司在深耕工业制图二三十年所积累的垂直数据,恰似精心选育的稻种,当融合了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后,构建成智能工业底座级安全可控系统,便在工业现代化领域绽放出异彩。 让更多数字成果从西湖走向世界 谈及杭州人才生态,罗卫东认为,“人才都是相互吸引的,浙大培养了人才,阿里等公司提供了成长的环境,浙江一流的营商环境又给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某次在云栖小镇的见闻让他印象深刻:阿里工程师与美院学生在咖啡馆争论算法美学,最终竟碰撞出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新方案。 近年来,杭州凭借“城市大脑”等创新实践,持续推动城市治理与产业升级。罗卫东认为,杭州通过政策创新(如全国首个城市大脑地方立法)和技术融合(如大数据、AI、数字孪生),构建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闭环,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面对AI大模型浪潮,罗卫东强调:“通用模型解决‘广度’,垂类模型决定‘深度’。”他建议政策引导数据共享,呼吁建立行业级数据交易平台,制定纺织、机械等领域的AI应用标准,降低中小企业数据整合成本;同时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高校“AI+产业”课程体系改革,例如在浙江理工大学等院校开设纺织AI交叉学科,培养懂算法、通工艺的技术团队;还要强化AI安全与伦理规制,建议针对垂类模型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防止工业数据泄露与算法偏见,保障技术应用的稳健性。 罗卫东展望,未来城市竞争,将是“智能体密度”的竞争。杭州需继续强化“底座技术突破——场景生态培育——全球人才汇聚”的闭环,让更多数字成果从西湖走向世界。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