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一度丨凝聚“她”力量!关于“文化建设”,她们这样说…… | |||
| |||
“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文化建设内容,是部分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如何让更多群众百姓共享文化成果?如何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一起来听女代表、女委员对文化建设的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 让“上山文化”照亮“万年中国”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连续多年关注“上山文化”,“上山文化遗址群不仅是浦江的文化名片,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文化遗存,将人类稻作文明史前推至距今1万年前。” 2024年秋季新学期,当同学们翻开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可以在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中发现上山文化遗址的相关内容。这一跨越万年的文明印记走进全国课堂,正是祝响响在2023年全国两会提交建议的落地成果。 面对记者采访,祝响响说,“从熬夜查阅典籍,到逐句推敲论证,再到多方求证请教,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文明传承的敬畏。如今看到青少年通过课本触摸到‘万年中国’的基因密码,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祝响响继续提出多条关于上山文化遗址申遗和保护的建议。她呼吁,将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纳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五五”专项规划》,提供顶层设计和技术指导。同时,建议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将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上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之一,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祝响响说,“让‘上山文化’照亮‘万年中国’,让群众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网络文创研究院院长蒋胜男: 建议设立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作者加入。随着网络文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读者数量的增加,作者数量也在稳步增长。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网络文创研究院院长蒋胜男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议设立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自2014年浙江省率先成立省网络作家协会以来,全国已有部分省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网络作家协会,但仍有大部分地区尚未成立此类组织。”蒋胜男说。 《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数据显示,网络文学作者达1500万人。“对这样一个上千万的新生群体力量,及其具有的数亿人口影响力,应当要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对其进行团结、引导、服务。” 蒋胜男说,网络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版权纠纷、合约规范等问题,与传统作家所经历的困境有着显著不同。因此,成立中国网络作家协会,能够针对当前的网络创作环境,为网络作家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如何科学设立中国网络作家协会?蒋胜男提出,可以根据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和队伍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并领导全国各地成立网络作家协会,形成以点带面、自上而下的完整组织架构。让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网络作家群体都能在当地找到组织,为网络作家们建立起精神家园,引导网络作家深入生活创造出富有内涵、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此外,蒋胜男提议,在成立中国网络作家协会后,可以设立全国性的网络文学奖项,“通过设立奖项并深入转化获奖作品,能够激励更多网络作家深耕写作,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繁荣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 预防和抵制消极亚文化侵蚀青少年 作为位扎根基础教育近40年的“老教育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格外重视文化育人的力量。她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近年来,诸如“躺平摆烂”“享乐至上”等消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充斥,在00后、10后群体中悄然蔓延。这些看似以个性、反叛、独立为表象的观念,实则是在逃避现实、逃避责任。在张咏梅看来,当前亟须策略性引导青少年亚文化新业态发展,通过承认和尊重年轻人的文化选择,帮助他们在充满挑战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平衡和力量。 张咏梅建议,积极寻找并构建符合主流文化的青少年亚文化发展策略,预防和抵制消极亚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看待青少年亚文化体系,充分发掘其有利之处,预防和抵制消极之面。 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工作方面,她建议强化“担当”培育,通过政策导向、制度规范、教育宣传及中华优秀文化的引导等多种途径,加强青少年亚文化的正面引导、鼓励青少年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高校和中学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给予青少年群体精神与情感上的支持,提高其适应和融入社会发展的能力。 此外,张咏梅呼吁,强化预防消极亚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这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协同合作,学校要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成为文化育人的‘压舱石’。” |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