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绿色足球场 生态之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03-30 14:23 来源:浙江省体育局 作者:杭州市体育局
字号:

钱塘江畔的晚风掠过“大莲花”的莲瓣形穹顶,将智能草坪的清冽草香送入观众席。2025年3月25日,这座形如出水芙蓉的体育场,将见证中国男足与澳大利亚的绿茵对决。但比比分更牵动人心的,是杭州正在进行的另一场“比赛”——一场关于体育与生态共生共赢的世纪实验。

从“大莲花”到可持续赛场

“看这穹顶,像不像会呼吸的莲叶?”深夜的奥体中心,月光下,“大莲花”正将积蓄的雨水导入地下储水池——这些水足够浇灌整片草坪三个月。亚运会闭幕时,人们以为这座“莲花”会就此沉睡,没想到演唱会、电竞赛事,甚至市民广场舞接踵而至,让场馆始终保持热度。

这种“赛后利用+低碳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型场馆常见的“白象效应”。

城市空间的绿色变革

杭州的足球场地建设并非局限于大型场馆。今年3月召开的推进杭州体育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提到,到2025年底,全市计划实现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1.2片以上,其中嵌入式足球场成为核心策略。

在新安江城区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改造的多片五人制足球场,逐渐成为市民日常锻炼的热门选择。

这种“见缝插针”的模式,不仅缓解了土地紧张问题,还通过绿化隔离带设计,将运动空间与生态环境无缝衔接,形成“运动在自然中”的独特体验。

科技助力低碳体验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在2024年5月引入的“微信刷掌服务”,将无接触技术与运动场景结合。球迷仅需通过掌纹识别即可完成入场、储物等流程,既减少了实体票卡和钥匙牌的使用,降低了资源浪费,又提升了通行效率。这一技术已在游泳馆等亚运场馆落地,未来或将在足球赛事中推广,进一步减少纸质票务的碳排放。

此外,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推送赛事信息和交通指引,引导球迷错峰出行。在2022年浙江队首个中超主场期间,黄龙体育中心至湖州奥体的接驳专线采用智能调度系统,根据购票数据动态调整发车频次,减少空驶率,实现运输效率最大化。

“建球场容易养球场难” 如何让“可持续”成为常态

要让“绿色赛事”的好做法长期扎根,建环保场馆、用高科技设备虽然长远有益,但前期投入大。为此,杭州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路径:通过场馆冠名权置换、碳中和赞助等方式,不仅能缓解运营压力,更让环保理念借商业力量广泛传播。再者,让市民真正用起来。现有些场馆看着漂亮,但平时冷冷清清,这就需要活动组织、免费指导等,把球场变成大家爱去的“运动客厅”。而要让绿色理念从“临时举措”升级为“城市基因”,则必须依靠制度约束。杭州正加快构建"双碳"标准体系,对大型活动进行专项管理。只有把这些好经验变成硬规矩,“可持续”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

体育与生态共生的“杭州样本”

当世预赛队员踏上会呼吸的智能草坪,当小球迷在桥底球场追逐带露珠的足球,我们发现:杭州的生态实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万千普通人掌心的温度、脚步的力量。这里每一脚传球都在改变风向,每一次射门都在叩击未来——原来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答案,就藏在市井烟火与科技脉搏共振的韵律里。

3月25日的世预赛,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是杭州向世界展示“生态之城”建设成果的契机。通过活化亚运遗产,创新城市空间利用,推行低碳赛事管理等,杭州证明了体育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赋能。这一模式若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