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373/2019-0546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浙体经〔2019〕133号 | 公开日期: | 2019-08-20 |
发布单位: | 省体育局 |
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浙江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2019-2025年)》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省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省体育总会及相关协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138号),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山地户外、水上、冰雪、航空、汽摩等五大运动发展规划,推动我省户外运动繁荣发展,省体育局编制了《浙江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2019-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实施。
浙江省体育局
2019年4月29日
浙江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2019-2025年)
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竞技、休闲、娱乐、探险、旅游为主要形式的一系列与自然紧密结合的体育活动,主要涵盖山地户外、水上、冰雪、航空和汽摩等运动形态。围绕大众开展户外运动的需求,户外运动产业是以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户外运动,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推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及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发展战略,促进体育及相关产业消费升级,打造“运动浙江”的全民健身环境。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138号),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山地户外、水上、冰雪、航空、汽摩等五大运动发展规划,推动全省户外运动繁荣发展,特制订本纲要。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环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是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健康浙江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方位政策为户外运动发展提供新机遇。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体育产业、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将体育产业列入五大幸福产业之一,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委分别联合印发了山地户外、水上、航空、冰雪等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户外运动被作为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密集出台的政策文件,拓宽了发展空间、绘制了发展蓝图、优化了发展环境。以2022杭州亚运会举办为契机,以打造“运动浙江”为发展目标,户外运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大花园建设为户外运动发展提供新舞台。浙江有山有水、有江有海、有河有湖、有岛有滩、有林有田、有花有草,拥有全国最多的岛屿、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长三角最高峰,以天目山、雁荡山、莫干山等为代表的名山众多,以钱塘江、瓯江为代表的八大水系和以西湖、太湖、千岛湖为代表的湖泊资源蜚声中外,全域是一个生态优美的大花园。在优质环境的基础上,浙江省全面推进大花园建设,建设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呈现出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为户外运动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多样化需求为户外运动发展提供新动力。当前,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第五、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旺盛。浙江省位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地区南翼,区位优势助推更广阔消费需求汇聚。在此背景下,人民群众消费方式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户外运动为大众融入自然、体验自然、陶冶身心、挑战自我提供了多种可能,已逐渐成为积极人生态度和时尚生活方式的代表,参与户外运动逐步成为大众新的消费热点。
强融合趋势为户外运动发展提供新路径。当前我国产业融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智能化”、“信息化”、“健康产业”等新战略、新业态不断涌现。户外运动是全域旅游的加速器,可以弥补传统旅游缺乏体验感、参与感的不足,推动旅游升级和全域旅游发展。户外运动是乡村振兴的新手段,可以成为乡村资源开发和特色品牌树立的依托,为乡村发展创造新的吸引点和消费增长点。户外运动是智能化、信息化的产业载体,借助科技手段创新体验方式并提升服务水平,开发出科技感足、新颖性强、体验感佳的智能化项目。在产业不断融合的大趋势下,户外运动发展前景广阔。
(二)发展现状
随着浙江省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不断推进,户外运动已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浙江省户外运动近年来已取得较大的发展成就。
基础设施逐步提升。近年来持续推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共有体育场地数量151251个,全省体育场地面积12411.98万平方米,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9平方米,为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场地供给。在现有体育基础设施中,以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环千岛湖骑行绿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户外基础设施为户外运动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交通绿道、游步道等现有资源整合工作的推进,户外基础设施与其他设施的融合力度不断深入,户外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
产品供给种类多样。当前,浙江省已初步形成了水陆空全覆盖的户外运动业态体系,以登山、徒步、骑行、露营、皮划艇、滑翔、滑雪、赛车、高尔夫、马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户外运动项目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户外项目选择。WTCR国际汽联房车世界杯赛(宁波站)、国际泳联10km马拉松游泳世界杯赛(淳安千岛湖站)等顶级赛事长期落户,杭州马拉松获得国际田联银标赛事,环太湖自行车公开赛(湖州赛区)、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为代表的一批品牌赛事深受好评,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户外品牌赛事群。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社会资本投资户外运动的热情高涨,一大批优秀企业发展壮大,目前拥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4家、体育A股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省级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20家、省级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20家。以牧高迪、泰普森、华鹰船艇、飞神房车等为代表的户外用品制造企业在业内占据领先地位,涌现出胡润山浩户外运动基地、久祺骑行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户外运动精品项目。在广阔市场前景和示范企业的带动下,优质户外市场主体不断涌现。
集聚效应日益显著。以产业基地和特色小镇为代表的户外运动集聚区日益壮大。拥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17个,富阳-淳安户外产品制造区的皮划艇、赛艇、龙舟产销量占全国的95%以上;永康户外用品制造区平衡车出口占全国70%以上;宁海深甽镇享有“中国运动杖之乡”美誉,年产值占到全国同类产品总产值的80%以上。拥有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3个、省级运动休闲小镇7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6个,省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58个。户外用品制造与户外体验服务不断融合,户外运动与旅游、健康、农业、养老、文化、信息技术等产业融合创新,呈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态势和规模集聚效应。
图1:浙江省户外运动集聚区分布图
目前浙江省户外运动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从总体看,还存在很多不足:户外运动人口不足,户外运动项目的普及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不足;市场主体创造力有待提升,尚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体育标准化工作有待推进,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和评估标准体系;项目运营存在安全隐患,市场监管体系有待完善;户外运动人才匮乏,产业统计有待完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终奋斗目标”为导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户外运动发展环境,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丰富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实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稳定的支撑,为推进全民健身和实现全民健康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最大限度破除行业壁垒、清除制度障碍、探索科学模式。
因地制宜,协调共赢。立足发展现状,促进特色户外运动项目发展,探索户外运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区域户外运动协同发展机制。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切实引导户外运动项目及产业的绿色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
开放市场,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监管。
强化安全,成果共享。深化安全责任意识,降低户外运动安全风险,全方位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产业地位突出、基础设施完善、产品供给多样、精品赛事丰富、发展环境优良的户外运动发展格局,助推浙江成功打造国际知名的“运动休闲目的地”、全国领先的“高端户外装备制造集聚地”和“全域立体”的户外运动示范区。
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建立覆盖全省各县(市、区)的健身步道和骑行绿道网络。构建统一的户外标识标牌系统和指引系统。建设一批现代化、多功能的山地户外综合体、水上运动休闲中心、航空飞行营地和汽车自驾营地,基本形成以县(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户外体验圈。
产业规模更加壮大。以户外运动体验服务为核心,打造涵盖装备研发、生产、赛事、培训、营销、咨询评估、会展等各个环节的户外全产业链条,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市场活力迸发。
产品供给更加多样。以体育产业基地、运动休闲基地、运动休闲小镇等为依托,融合多元业态,推动建设一批特色化、品质化、规模化的户外运动集聚区,加强个性化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户外运动目的地3-5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个,省级运动休闲小镇20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30个、精品路线30条、优秀项目100个。
赛事品牌更加响亮。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大户外赛事的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户外运动品牌赛事,形成多层次户外运动赛事体系。培育国际级户外运动品牌赛事3-5项,国家级户外运动品牌赛事10项,省级户外运动品牌赛事30项。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青少年户外运动参与度不断提升,户外运动普及度大幅提高,户外运动人口稳步增加,参与户外运动逐渐成为群众热衷的生活方式。打造完成覆盖全省优质户外资源并融入多样化服务形态的全域户外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体系健康有序。
三、发展重点
(一)山地户外运动
在全省现有各类登山步道、古道、绿道、骑行道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合理串联,编制《浙江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形成覆盖全域的健身步道网络,推动登山、徒步、骑行、素质拓展等传统型、基础型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普及化、规范化、全域化发展。以山地区域为依托,开展一批攀岩、露营、丛林穿越、定向与导航等新颖型、时尚型山地户外项目,推动项目类型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参与群体从青少年向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消费人群拓展,产业范围从封闭化向开放化、融合化扩展。因地制宜挖掘一批蹦极、速降、飞拉达等极限型山地户外运动,开发一批具备区域特色的新型运动项目,创新山地户外运动融合发展模式。到2025年,建成覆盖全域的健身步道网络,打造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区1个,以山地户外为特色的省级运动休闲基地2-3个,培育山地户外运动精品线路5-8条、项目10-15项。
(二)水上运动
以钱塘江、瓯江等水系为依托,在保障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公园水域、江河湖泊等资源,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水上运动设施,开展游泳、皮划艇、漂流、垂钓、龙舟等大众化水上项目。以滨海水域资源为依托,开发一批帆船帆板、游艇、浆板、冲浪、潜水、海钓等海上项目,推动水上运动项目俱乐部建设,实现淡水项目和海洋项目的水上类别全覆盖。以帆船、赛艇、摩托艇等项目为引领,改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合理开发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市场,构建基地型船艇码头服务网络。到2025年,水上运动全民活动网络基本建立,力争打造国家级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1个、公共船艇码头(停靠点)示范城市2-3个、各类水上运动俱乐部100家。
(三)冰雪运动
紧抓冰雪运动南展西扩的契机,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区域建设一批室外滑雪场地,重点开展休闲滑雪等适合大众参与的体验型滑雪项目,促进冰雪运动普及度大幅提高,冰雪运动群众基础更为坚实。引导部分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室内滑雪场地(或室内滑雪模拟器),为居民日常参与冰雪运动健身培训提供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或学校建设一批室内冰壶场地、可拆装式冰场、仿真冰场等,重点开展冰壶、冰球等冰上项目,推动冰雪服务供给的多元发展和冰雪文化的全方位普及。大力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计划实施,满足学校冰雪课程开设和教学需求,打通冰雪运动升学及就业渠道,培养“专业化、本土化”的冰雪运动人才。到2025年,直接参加冰雪运动人数超过200万,力争各地市建成一座以上冰雪场馆,培育国家冰雪产业示范项目1个,打造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50所、群众性冰雪运动大型赛事活动2-3个。
(四)航空运动
在做精做强已有的滑翔伞、动力伞、热气球、动力三角翼、运动飞机、航模等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产品类型,初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航空运动项目体系。加强航空飞行营地建设,探索航空飞行营地与学校体育场、重要体育产业基地、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的融合发展,引导航空飞行营地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的综合开发。支持各类航空小镇和通用机场建设,扶持航空运动制造产业,形成涵盖产品制造、项目体验、赛事承办、培训训练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条。支持各类航空运动俱乐部实体化发展,引导各类俱乐部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开展培训服务。到2025年,建成200公里航空运动飞行圈,培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航空运动赛事2项,打造各类航空运动小镇3-5个、航空飞行营地50个、航空运动俱乐部80家。
(五)汽摩运动
依托现有汽摩运动场地和各类拉力、越野赛道基础,开发场地汽车、汽车越野、场地摩托车等符合大众需求的汽摩运动项目。以宁波北仑及绍兴柯岩两个国际标准二级赛道为龙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具备国际标准的汽车摩托车运动场地。以遍布全省的卡丁车场馆为依托,构建汽摩运动青训体系,鼓励开展青少年培训、教练员培训和裁判员培训,加强汽摩运动文化普及和传播并打造专业化队伍,夯实汽摩运动人才基础。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打造精品自驾游线路。到2025年,构建完成串联全省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和线路网络,力争建成汽车自驾运动营地300个,拥有国际标准的二级赛道3条,培育国内外知名的汽车、摩托车运动赛事2-3项,打造汽车摩托车拉力越野场地20个、卡丁车场馆60家。
(六)马拉松运动
建设全省马拉松生态系统,科学规划布局,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独立特色IP赛事。举办长三角马拉松大奖赛、接力赛等赛事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以杭州马拉松为核心,打造7-8个地级市全程马拉松,扩大其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举办50个半程马拉松,满足县(区、市)群众健身需求。开发精品特色的路跑类赛事100个,举办接力赛、精英赛、团体赛、山地赛、越野赛、10公里跑等系列赛事。提升马拉松赛事的专业性、规范性,完善“浙江马拉松”评价体系与管理制度。培育马拉松运动的市场开发、公众急救、通讯保障、竞赛组织、电视直播、赛事评估等专业技术人才,培育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5个以上。加强马拉松运动的科学健身普及,加强赛前、赛后运动技能的宣传推广。鼓励基层健身跑团建设,支持社区(村)、街道(乡镇)等基层跑团开展日常健身活动。到2023年,全省马拉松、路跑运动参与人群达到100万人。
专栏1:户外运动项目参考分类 | ||
一级分类 | 二级分类 | 三级分类 |
山地户外运动 | 登山 | 探险性登山 |
健身性登山 | ||
徒步 | 古道徒步 | |
其他徒步 | ||
骑行 | 公路骑行 | |
山地骑行 | ||
山地速降 | ||
速降 | 崖降 | |
楼降 | ||
桥降 | ||
攀岩 | 人工场地攀岩 | |
自然场地攀岩 | ||
帐篷露营 | ||
溯溪 | ||
定向与导航 | ||
素质拓展 | ||
蹦极 | ||
其他 | ||
水上运动 | 游泳 | 室外泳池游泳 |
自然水域游泳 | ||
皮划艇 | 静水皮划艇 | |
激流皮划艇 | ||
漂流 | 操控漂流 | |
自然漂流 | ||
水上极限运动 | 悬崖跳水 | |
花样滑水 | ||
自由潜水 | ||
瀑降 | ||
冲浪 | ||
游艇 | ||
帆船帆板 | ||
赛艇 | ||
摩托艇 | ||
休闲潜水 | ||
垂钓 | ||
龙舟 | ||
滑水(蹼泳) | ||
其他 | ||
航空运动 | 滑翔 | 滑翔伞 |
动力伞 | ||
动力三角翼 | ||
滑翔机 | ||
航模 | 航空模型 | |
航天模型 | ||
运动飞机 | ||
热气球 | ||
飞机跳伞 | ||
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 | ||
其他 | ||
冰雪运动 | 高山滑雪 | |
自由式滑雪 | ||
跳台滑雪 | ||
越野滑雪 | ||
单板滑雪 | ||
无舵雪橇 | ||
有舵雪橇 | ||
冰壶 | ||
冰球 | ||
花样滑冰 | ||
短道速滑 | ||
速度滑冰 | ||
俯式冰橇 | ||
北欧两项 | ||
现代冬季两项 | ||
汽摩运动 | 汽车运动 | 场地汽车 |
汽车拉力越野 | ||
汽车自驾 | ||
摩托车运动 | 场地摩托车 | |
摩托车拉力越野 | ||
摩托车旅游 | ||
其他 | ||
其他运动 | 高尔夫 | |
马术 | ||
马拉松 | ||
其他 |
四、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优化空间布局
依据全省户外运动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全省各类户外项目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着力构建“两带三区四网”的户外运动总体布局,形成“山地水上遍地开花、冰雪运动点状示范、航空汽摩多极辐射,各类运动竞相呼应”的户外运动发展格局。
1、两带
一是连贯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的浙东滨海户外运动带。利用沿海区域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帆船帆板、海钓、浆板、冲浪、潜水、滑水、水上快艇、水上飞行等适于在海洋开展的、时尚新颖的户外项目,构建海陆空三栖的户外项目格局,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滨海户外运动集聚地。
二是连贯衢州、金华、杭州、绍兴、嘉兴等区域的沿钱塘江水系水上户外运动带。充分发挥水域资源,开展游泳、皮划艇、赛艇、龙舟、漂流等亲水型、无污染或低污染水上户外项目,附加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文化探访等传统旅游项目,通过驿站、酒店、码头、乡村健身点、旅游点等配套设施相连接,形成特色户外项目组团或精品路线,打造户外慢生活体验带。
2、三区
一是涵盖杭州、宁波、金华-义乌、温州四大城市群的大都市区时尚户外运动区。发挥四大都市区雄厚经济基础和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房车露营、游艇、摩托艇、蹦极、跳伞、运动飞机、滑翔伞、高尔夫、马术等消费潜力强的户外运动项目,开发复合型项目形态如水上滑翔伞等,打造中高端、时尚户外休闲度假胜地。引入国内外知名户外企业,落户一批户外相关的研发、设计、营销、金融等企业,打造在国内外具备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户外高端产业园区。
二是覆盖杭州西部、衢州、丽水、温州南部等区域的浙西南山地户外运动区。利用该区域地形多变、生态优良等先天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大力开发以登山、徒步、骑行、露营、攀岩、素质拓展、蹦极、户外穿越等为代表的多类型的山地户外项目,探索开发一定数量的冰雪、航空运动项目,力争创建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区。
三是建立以湖州、嘉兴为核心区域的浙北精品户外运动示范区。发挥浙北区域位于长三角核心腹地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的户外运动消费需求,依托区域优良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特色开展一批精品户外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极限之都,户外天堂”。创办并推出一批群众口碑好、参与人数广、综合服务优、宣传效应强的群众类户外赛事,引进并培育一批观赏性佳、专业性强、影响力大、品质一流的顶级户外赛事,全面提升区域户外运动文化氛围和国际影响力。
3、四网
一是遍布全省的步道网络。完善健身步道体系建设,建设串联成网的各级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健走道,规范建设标准和配套设施,形成覆盖全省的步道网络。
二是遍布全省的骑行网络。根据《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推进万里骑行绿道网建设,重点建设由环杭州湾、环南太湖、沿钱塘江、沿瓯江、沿海防护林带等构成的“两环三横四纵”骑行绿道网,形成全省四通八达的骑行网络。
三是遍布全省的汽车自驾网络。针对全省现有汽车露营营地分类指导,鼓励各地级市探索建立汽车露营地,全省形成完善的汽车自驾网络,并积极融入长三角自驾路线和营地网络。
四是遍布全省的航空飞行网络。结合200公里航空运动飞行圈建设,合理布局航空飞行营地,积极探索创新航空飞行营地运行管理模式,形成覆盖全省的航空飞行网络。
图2:浙江省户外运动空间布局图
(二)提升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将户外运动设施纳入多规合一的规划建设。鼓励各县(市、区)编制户外运动专项规划,建立“点、线、面”立体、多元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体系。鼓励将具备条件的重点片区、重点扶贫县、扶贫重点村纳入户外运动整体规划、设施布局和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仓储用房、高楼顶层、“三改一拆”后的空地及边角地、低效地等,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户外运动设施。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打造相结合,形成以县(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步行运动圈。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户外运动参与需求,构建串联全省的健身步道和汽车自驾网络。引导各地充分利用各类旅游景区、公园、产业园区等,通过新建或设置临时性体育设施等方式,以山地户外营地、水上运动休闲中心、冰雪场地、汽车自驾车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为重点,推动户外运动综合体建设。
专栏2:户外运动设施标准化工程 |
1.成立户外运动设施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户外设施标准化建设的部署和检查。 2.出台户外运动设施建设标准文件,规范建设要求。 3.发布浙江省户外运动标识标牌,全省推广。 |
(三)壮大市场主体
扶持户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着力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好、竞争实力强的户外运动骨干企业,吸引国内外著名户外产业公司总部、区域总部、运营中心、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落户,引导骨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本土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中小型户外运动企业,通过政策指导、政府购买、信贷支持、专项资助、配套协作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涵盖用户单位、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的跨行业产业联盟,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推广、运营管理全领域产业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承担或参与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加强户外运动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各级户外运动社会组织建设,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推进户外运动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改革。鼓励户外运动社会组织参加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支持户外运动社会组织参与运动项目发展规划制订、赛事承办、培训组织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组织水平。
专栏3:户外运动主体培育计划 |
1.引进国际顶级户外运动企业2-3家。 2.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户外运动骨干企业3-5个。 3.培育主营户外运动产业的上市企业1-2家。 4.涌现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户外运动企业和社会组织。 |
(四)丰富产品供给
打造一批特色户外运动项目。大力发展登山、徒步、骑行、露营、攀岩、山地越野、拓展等山地户外项目,鼓励开发游泳、皮划艇、漂流、摩托艇、赛艇、龙舟、帆船、垂钓、溯溪等水上户外运动项目,积极推广运动飞机、热气球、滑翔、飞机跳伞、航模等航空运动项目,支持经营性航空俱乐部、航空飞行营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可全年开放或季节性开放的人造滑雪场和冰上运动设施。融入长三角、泛珠三角和京深自驾路线及营地网络,鼓励汽车自驾营地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地区适度建设汽摩运动场地,开发适合大众参与的汽摩项目。鼓励高尔夫、马术等其他户外运动项目降低参与门槛,开发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体验产品。
打造一批精品户外运动赛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产业发展、人文环境及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举办马拉松、越野跑、自行车、皮划艇、铁人三项、汽车摩托车运动、滑翔伞等精品户外运动赛事。鼓励各地创办一批趣味性强、体验性强、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的群众性户外运动赛事。鼓励举办综合性强的户外主题节庆活动,形成一市一品、一县一品的赛事发展格局。
(五)融合多元产业
构建体育与旅游、健康、信息、文化、传媒、金融、会展等产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鼓励传统景区融入户外运动元素,建设一批以户外运动为特色的在国内国外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鼓励户外运动与健康产业融合,发挥户外运动在防病、治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户外用品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开发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的智慧户外服务体系,构建户外产业生态圈。鼓励户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传媒产业、营销会展产业交融,增强文化内涵和创意能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动户外产业与养老、教育、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4:户外运动产业多元融合推进计划 |
1.“户外+旅游”推进计划:发挥户外运动在拓展全域旅游中的作用,将有条件的城市大型商场、景区、开发区闲置空间、体育场馆、美丽乡村连片打造成为体育旅游综合体,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旅游目的地3-5个,体育旅游精品路线100条。 2.“户外+健康”推进计划:加强户外运动健康指导,推广运动处方,拓展体质监测、运动养生、创伤治疗、康复疗养、运动减肥等全方位、多样化康体服务,建设一批运动休闲康复示范基地。 3.“户外+信息”推进计划:引导企业加大户外运动装备的研发力度,重点开发智能服饰、智能器械、智能场馆、智能运动装备、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户外产品。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手段,在户外运动领域开发一批手机应用程序(APP)、交互设备、智能终端等产品。 4.“户外+文创”推进计划:提升户外运动产业的创意能力,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户外主题动漫、出版、影视、综艺和文化演出等活动。 |
(六)培育特色小镇
立足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对标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创建遴选标准,培育一批以单项户外运动为特色、产业为引领、融合为依托、集聚为核心的运动休闲小镇。加强小镇规划,鼓励“小而精”的小镇发展形态,优化功能和空间布局,注重特色化、差异化,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特色小镇体系,引导各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小镇建设的扶持。重点发挥特色小镇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作用,以带动区域人民群众就业、增收为直接目的。
专栏5: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培育计划 |
创建一批以户外运动形态为特色,融合多元产业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至2025年,建成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个,省级运动休闲小镇20个。 |
(七)加强平台建设
适应数字体育建设工作要求,以数字浙江建设为指引,加快推进体育数字化转型,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把山地户外、水上、冰雪、航空、汽摩等户外运动的设施、项目、线路、活动串联互通,绘制浙江省户外运动的电子地图,设计户外运动设施的规划布局,打造全域化、智慧化、品质化、规范化的“全域户外运动智能信息服务平台”。制订户外运动分类及设施参考标准,按照分类和设施标准采集户外运动地理信息,动态更新平台内容,不断完善扩充平台功能。
(八)激发消费潜力
鼓励各户外运动运营方积极建设户外运动展厅、户外运动博物馆等文化类设施,充分应用传统媒体、网络直播、微博、手机应用程序等传媒新业态推介各类户外运动场所和消费信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浓厚的户外运动参与意识和正确的户外运动消费理念。提升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品质,建立和完善体育保险制度,支持“互联网+”体育消费,拓展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的户外运动消费新业态,营造优良户外运动消费环境。研究将户外运动消费纳入全民健身经费支持范围,鼓励企事业单位将户外运动体验作为职工奖励和福利措施,不断完善户外消费政策。
(九)加强交流合作
推动户外运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深入实施户外运动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谋划国际级户外运动高峰论坛,鼓励户外市场主体积极对接国外优质户外项目,引导浙江户外品牌走出国门,支持户外运动项目申报国际奖项,形成常态化、便捷化的户外运动国际沟通交流机制。推动户外运动的跨界、跨行业融合发展,结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举办浙江省户外运动大会。发挥社会组织平台作用,促进户外运动企业间、其他体育产业企业与户外运动企业间的行业信息、运作经验等交流共享,推动行业内部合作共赢。
五、保障措施
(一)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
简化户外运动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深入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建立体育、发展改革、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合作的工作协调机制,增强大局意识,强化责任落实,完善配套措施,形成政策合力。省、市、县体育行政部门加强户外运动管理职能建设,充实体育产业管理干部队伍,提升产业工作治理能力。强化政府在政策保障落地、规划布局落地、信息交互平台、展览展示平台建设落地、重点项目落地等方面的作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建立公开、平等、透明、规范的户外运动市场体系。
(二)完善配套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对户外运动发展给予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的融资担保机构可为户外运动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引导健身休闲产业集约节约用地、科学选址,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保规划、水域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重大健身休闲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及水域占用指标。对使用荒山、荒地、边远海岛等建设的健身休闲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对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并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的体育设施类产业项目,按规定给予土地计划指标奖励。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布局的重大健身休闲项目,可按照单独选址项目安排用地。
(三)规范市场环境
强化户外运动项目的监管体系建设,明确责任主体,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监督管理。鼓励各县(市、区)成立户外运动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的户外运动行业自我约束机制。完善户外运动行业信用体系,强化多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创造公正公开、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户外运动市场体系。构建户外运动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化的户外运动统计工作机制。构建合理的户外运动考核指标体系,将相关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指标,逐级督查考核。落实国家、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标准,对新建项目进行细致的环境评估。创新户外运动宣传策划手段,形成有利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加强风险管理
推动户外运动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户外运动服务安全规范,在服务提供、技能培训、活动管理、设施建设、器材装备制造等各方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对于高危险性项目的经营活动,强制要求为消费者提供相关安全保险,并不断完善风险识别鉴定和相关事故责任认定法规体系,加强技术指导、产品质量检测以及日常监督检查。建设浙江省户外救援培训基地,加大对户外运动参与者、经营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完善风险多发区域的安全警示、紧急救援、消防、安全防护等标识信息。组建专业化的户外救援队伍,形成集救援、医疗、运输一体化的全方位水陆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五)培养专业人才
注重对青年户外运动人才和本土户外运动人才的培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建立户外运动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加强与各类国际户外运动组织、协会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引进高端户外运动人才。加强职业培训,提升户外运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充实户外运动人才队伍。加强户外运动发展战略和基础理论研究,发挥高水平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
浙江省体育局办公室 2019年4月3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