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373/2022-0557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2-12-21
发布单位: 省体育局

浙江省体育局2022年工作思路

2022-12-21 15:05 来源:浙江省体育局
字号:
分享: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将举办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第十七届省运会,体育工作任务极为繁重、意义十分重大。省体育局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成功举办杭州亚运会为重要契机,持续推动浙江体育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奋力打造“五张体育金名片”,为“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体育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一、切实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推动体育融入大局发展。坚持“跳出体育发展体育”,努力推动体育工作纳入各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纳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考核体系,纳入领导班子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健全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形成部门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大体育工作格局。要建立“十四五”体育规划和《国家体育总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浙江省体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合作协议》实施责任制,与健康浙江考核、对市体育工作考核有机衔接,确保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从严从实抓好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聚焦争当“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示范引领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建立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挖掘传承体育红色根脉,确保学习教育高标准推进。围绕全面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加强运动队和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体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体育特色、本单位特点的党建品牌。

(三)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干部人才队伍。打好干部队伍“选育管用”组合拳,推进体育领域干部队伍干部工作系统性重塑,全方位重塑组织新形态、干部好状态,不断提升体育系统干部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推动体育人才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人才计划,积极创新体育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激励工作体系,广泛吸纳、大力集聚各界各类人才共创体育伟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在推进体育人才政策创新、纳入党委政府人才计划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四)深化清廉体育建设。全面落实“四责协同”机制,深化六大领域清廉体育单元建设,加强对运动队和体育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健全完善财务管理、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亚运工程招投标项目监督,确保亚运工程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清廉工程”。加强对体育民生实事工程监督,严把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关”。从严抓好赛风赛纪的监管和执纪问责。推进全省运动员技术等级认定公权力大数据监督管理应用项目建设,形成全省建设“一盘棋”、业务监管“一张网”,努力打造数智清廉体育“金名片”。

(五)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坚持底线思维,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放大风险识别与闭环管控新优势,确保体育领域安全稳定。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聚焦公共体育场馆、运动队、体育赛事活动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环节,按照属地疫情防控政策,更严更细更准抓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强化体育领域热点事件、敏感事件、突发事件等舆情的风险研判和应对处置,弘扬浙江体育主旋律,传递浙江体育正能量。全面开展体育领域安全稳定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实现全链条、全领域、全过程闭环管控,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二、聚焦办好杭州亚运会,努力交出“参赛出色、办赛出彩”的高分报表

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目标定位,把杭州亚运会办成“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在家门口实现参赛项目最多、参赛成绩最优的历史最好成绩。

(一)高质量完成竞赛组织工作。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全省域参与,加强主办城市和协办城市的密切协作,凝聚起共襄盛举的强大力量。深化细化竞赛日程,形成杭州亚运会单元日程(2.0版),编制完成《竞赛技术手册》(2.0版)。扎实开展亚运体育工艺验收工作,确保各类场馆符合赛事标准。建立赛时运行指挥体系,组建场馆竞赛团队,安全举办各项测试赛。统筹指导杭外城市亚运会筹办工作,确保17个省属亚运训练场馆4月底前竣工、5月底前交付使用。组织开展第三阶段按姓名报名工作。联动组织好亚运倒计时、火炬传递、开闭幕式前誓师大会等重大活动,掀起全民迎接亚运、参与亚运的热潮。高质量完成黄龙体育中心5个亚运会项目和1个亚残运会项目的比赛保障任务,以及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5个亚运会项目的训练保障任务,确保成功圆满办好杭州亚运会。

(二)决战决胜杭州亚运会。紧紧抓住“家门口”主场作战历史机遇,扎实推进亚运备战参赛计划。围绕游泳、射击、羽毛球、帆船帆板、皮划艇等我省优势项目,深化省部合作共建国家队机制,争取输送更多优秀运动员进入国家队并参加杭州亚运会,力争实现参赛项目最多、参赛成绩最优的历史最好成绩,为浙江“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增光添彩。

三、聚焦体育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造体育事业均衡发展金名片

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体育总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浙江省体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合作协议》,推动体育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全民健康的基石、产业发展的支柱、奋斗精神的动力”。力争到2022年底,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42.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94.2%以上,县(市、区)体育“一场两馆”覆盖率48%以上。

(一)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体育总局等五部委印发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争取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支持制定出台我省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省域建设规范和服务指南,率先建成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着力加强“一场两馆”建设。要在全省现有36个县(市、区)已建成“一场两馆”(覆盖率40%)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一场两馆”建设。10个已开工建设的县(市、区)要加快进度,29个已纳入储备的县(市、区)要尽早立项抓紧开工,15个还没有建设计划的县(市、区)要抓紧谋划。二是扎实推进体育设施补短板。要落实好《浙江省“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整体解决方案》,尽快建立“十四五”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项目库,统筹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覆盖、均等化、全民化。老城区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鼓励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增加开敞式健身设施。新建城区要科学规划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与生产生活空间相互融合、与绿环绿廊绿楔相互嵌套的健身设施。三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有序开放。全省119家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要高质量完成8大提升计划,打造以黄龙体育中心为代表的全国示范体育场馆标杆群。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补助政策,着力提升体育设施利用率和群众体验感。引导和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做到能开尽开。

(二)大力推动山区26县体育事业发展。贯彻落实《体育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大力实施体育助力山区26县共富“八大行动”。一是在扶持政策上倾斜。研究制定实施扶持山区26县的专项政策,引导项目和资源向山区26县倾斜,省级安排山区26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项目在2021年的基础上增加20%。推动丽水、衢州、金华、温州等市尽快研究出台配套的扶持政策,全省一盘棋合力推动山区26县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在赛事资源上倾斜。充分利用山区26县丰富的山水资源,引入各类重大赛事活动。省级主办的省生态运动会、省文化礼堂运动会以及“浙里跑”“浙里骑”“送体育下乡”等体育赛事活动优先在山区26县举办。三是在产业发展上倾斜。省级运动休闲乡镇认定、体育产业基地评选等向山区26县倾斜并给予重点扶持。开展奥运冠军与山区26县结对活动,让奥运冠军为山区26县发展带“流量”。

(三)构建体育设施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推进百姓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省新增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50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50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0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00个、百姓健身房500个,努力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贯彻落实《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健全长效管理制度,做实做细做好民生实事开放、维修、运维工作,切实解决“建管用”脱节问题,坚决避免“去年建、今年关”现象的发生,努力把好事办好,使民生实事项目更加便民、利民、惠民。要突出智能化、标准化、便利性,布局适应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

(四)加快推动体卫融合改革破题。会同省卫生健康委制定实施《关于促进“体卫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以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能力建设。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在全省打造一批“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推进“体卫融合”专业队伍建设,探索医疗、医保、体质检测等数据共享,探索打造“健康生活指导员”队伍,推广就医诊疗、运动指导“双处方”。向总局积极争取在浙江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开展运动促进健康科学健身大讲堂300场,努力让群众运动健身更科学。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分级分类管理,推广运动水平等级评定。

四、聚焦体育数字化改革,打造数字体育2.0版金名片

围绕“体有所健”,以“一张图、一件事、一指数”为核心抓手,持续深化体育数字化改革,省市县协同打造现代化体育综合应用,形成5项以上可全省推广的经验成果。

(一)启动国家体育数字化改革先行区建设。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化改革工作部署和总局体育数字化改革试点要求,研究制定实施体育数字化改革先行区建设方案。加快形成体育领域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做优做精以全民健身地图为核心的“浙里健身”体育公共服务应用。迭代升级省体育数据仓,推进省市县三级体育公共数据对接联通,嫁接体育发展指数,建设“体育大脑”,服务体育领域辅助决策、高效治理、整体智治。推动体育赛事、运动员教练员职业生涯管理、体育彩票管理、反兴奋剂等体育领域“一件事”改革加快落地。持续推进12个“揭榜挂帅”项目,形成全省改革工作合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体育标志性成果。

(二)着力推进体育领域重大改革。全域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继续做好12个市县承担的10个重点改革试点。要及时发现、总结、提炼基层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促进各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推动“体教融合”政策落地落实,在支持体校、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支持优秀退役运动员以及教练员进校园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落实省委、省政府“双减”工作部署,明确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条件,细化机构类型、培训场所、教练配备、准入许可等标准和规定。做好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核认定工作。开展基层网格化全民健身综合服务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基层体育委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指导员“三员”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关于推行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先行先试,逐步推动基层体育委员制度全省覆盖。做大做强浙江体育宣传,提升浙江体育融媒体中心影响力,建立省、市、县(市、区)体育媒体矩阵。

(三)构建体育发展指数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价制度,探索制定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指数和体育产业发展指数评估制度,构建现代化体育强省指标及评价体系,实现对全省体育事业发展动态性、综合性、可视化分析评价和整体画像。

五、聚焦做大做强优势项目,打造更多摘金夺银的浙江“梦之队”金名片

要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率先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深化省部合作共建国家运动队机制,切实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培养更多能争金夺银的国际级、国家级顶尖运动员。

(一)做强优势运动项目群。做大做强游泳、羽毛球、射击、举重、体操、田径、皮划艇、赛艇、帆船等优势项目。支持杭州(游泳、羽毛球项目)、宁波(射击、举重项目)、温州(游泳、射击项目)等城市率先建设竞技体育特色项目名城。支持杭州市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推动在杭州建设足球发展重点城市高水平基地。加快提升自行车、网球、空手道、射箭等潜优势项目整体竞争力,推动乒乓球等项目的改革发展。落实好“三大球”振兴规划,研究制定“三大球”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政策,创办“三大球”城市联赛。制定完善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强武术、柔道、拳击、摔跤、跆拳道等重竞技项目建设。

(二)推进新周期训练备战。围绕备战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粤港澳全运会等重大战役,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深化实战实训、科技强训,大力推进体系练兵、科技练兵,全面落实重点运动员“一人一案一团队”保障机制。加大“请进来、走出去”的力度,多形式与国外高水平项目进行合作交流。组织优秀运动员赴法国、美国等国训练、比赛,逐步推进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匈牙利等国建立海外训练基地。探索开展皮划艇、赛艇项目冠军模型示范队试点,建立运动训练数据库。

(三)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要用战略眼光和世界眼光培养人才。加快推进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创本工作,着力破解校园土地、办学基本建设、师资力量等瓶颈制约。坚持“政治建队、标准入队、目标组队”,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省队优秀运动员选拔机制。深入实施“双百工程计划”,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培养精英教练员,建立教练员学院。深化省队联办项目建设,探索实施动态编制、单独招聘等激励措施。开展全国体校改革试点,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管理,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造各级各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20个,稳固全省业余训练人才布局5万人以上。

(四)持续抓好反兴奋剂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兴奋剂斗争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压实各级主体责任,高质量做好杭州亚运会和金华省运会反兴奋剂工作。全省体育系统要联动推进反兴奋剂工作,在全省各级运动队全面推行“两长制”,建立健全“七强七重主体责任清单”和“八督八查监督责任清单”,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向发力,提高全员“六增六防”意识,确保兴奋剂问题“零容忍”“零出现”。

六、聚焦实施“四大工程”,打造万亿体育产业金名片

围绕“体育产业双倍增”战略目标,持续推动体育产业做大规模、提质增效,力争到2022年底,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3600亿元,占GDP比重1.6%。

(一)实施体育消费促进工程。持续推进宁波、绍兴、金华创建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城市。支持金华、湖州创新“运动银行”“运动码”消费新模式。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与省文化和旅游厅战略合作,支持体育产业与诗路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海岸带、海岛公园建设等衔接融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功能复合、业态集聚的文旅体综合体。继续办好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节、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等活动,开展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路线和优秀项目评选。

(二)实施户外天堂品牌建设工程。全面推进“环浙步道”建设,建设“环浙步道”主线2000公里以上。举办浙江省户外运动大会,认定一批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和运动休闲乡镇,树立一批体育助力共富示范典范。支持并推动各地积极创建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区和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提升“运动浙江”宣传力、影响力。

(三)实施体育产业主体培育工程。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的体育产业项目。与省科技厅共同举办体育科技创新大赛,培育一批体育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体育“独角兽”企业,分类分级扶持符合体育产业未来方向的品牌企业。用足用好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上市融资,力争体育产业企业超过4万家,培育体育类上市公司1-2家、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城市1-2个。

(四)实施体育产业强基工程。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全面摸清全省体育产业家底。深入推进责任彩票建设,统筹做好体彩安全运营和销售管理,研发更多具有浙江特色的游戏产品。顺利完成黄龙体育中心亚运场馆建设收尾工作,开工建设省全民健身中心。编制我省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库,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项目建设计划,争取更多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大盘子,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完善体育产业标准,鼓励一批专精特新的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标准制订。推进体育领域监管数字化,打造游泳场馆智能监管服务平台,提升体育安全监管能力。

七、聚焦实施体育赛事提质计划,打造“赛事之城”“赛事强省”金名片

集聚高端要素,培育赛事品牌,加快完善体育赛事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要。力争全年举办国际国内大赛200场次,创建赛事之城2个以上,创建赛事集聚县10个以上。  

(一)高水平办好第十七届省运会。锚定“把第十七届省运会办成省运史上的新标杆”目标,统筹做好场馆建设、竞赛组织、疫情防控、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各项工作,细化各项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万无一失,举全省之力举办一届精彩圆满、风清气正、安全健康的省运会。

(二)积极承办重大品牌赛事。以承办杭州亚运会为契机,积极申办各类国际国内大赛,乘势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努力实现亚运效益和红利最大化。积极争取国家各单项体育协会在我省建设单项性赛事基地,持续打造一批国际国内品牌赛事。继续推进数字化办赛改革,公布赛事目录,建立申办机制,实现“一张网”办赛。

(三)着力打造“赛事之城”。启动国家赛事名城创建工作,力争“十四五”建成1-2个国家赛事名城。制定省级赛事之城、赛事集聚县标准,支持杭州、宁波等市打造“赛事之城”,唱好体育赛事“双城记”。支持丽水市打造水上运动项目“赛事之城”,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争创赛事集聚县,全面提升浙江体育赛事的综合实力。

(四)发挥体育赛事综合效益。围绕体育助力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办好省第二届智力运动会、省社区运动会、省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提升“浙里健”系列全民健身品牌赛事能级,积极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示范省。探索举办山区26县生态运动会及足球、篮球、乒乓球联赛,推动体育赋能城市、运动振兴乡村。全面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研究制定体育赛事风险评估实施细则,率先推动马拉松、自行车、游泳等高风险单项赛事的安全评估,构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体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