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字看浙江“体卫融合”创新目标:把健康管理送到百姓家门口
6月6日,“体卫融合 助力运动健康”2025年长三角运动促进健康学术交流活动在杭州举行。作为“中央媒体走基层”活动之一,大会汇聚院士、知名专家及长三角体育、卫健部门代表350人,通过演讲、报告、调研、科普、义诊等形式,交流体卫融合创新理念与经验做法。浙江构建的全社会共建共享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在交流中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浙江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速推进“体卫融合”,通过省级政策引领、考核机制驱动和地方立法突破,形成三级联动的政策保障体系。《浙江省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行动纲要》等文件明确体卫融合方向,纳入省级战略框架;2021-2023年将运动促进健康纳入“健康浙江”考核体系,通过指标化考核推动基层实践落地;温州市全国首创《全民健身促进条例》,将运动医学中心、融合站点纳入法律条款,提供法治保障。
浙江因地制宜创特色,“体卫融合”工作探索多元服务模式。
丽水引入动脉硬化检测仪等高端设备,对心血管早期的检查和治疗提供临床信息;衢州强化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建设,打造集“筛查-评估-干预-管理-优化”于一体的全过程体卫融合应用场景;温州创新提出“1321”模式,即创建1个人才基地+培育3支服务队+开展2个试点+打造1个数字平台,提升体育锻炼参与率及体质合格率。“我身高1.7米,体重80公斤,医生给我制定了一个运动方案,需要每周进行2-3次的中强度运动。”居住在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的陈先生来到街道的“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进行体能训练。“我每周来三次。工作人员会通过体质监测一体机对我的体质、体能进行测评,之后由专业医师评估,开出运动处方。”运动时,相关数据会实时记录在健身设备上,刷脸登录就能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也会根据运动数据,定期为他提供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等专业建议。
为了探索体卫融合道路,让像陈先生一样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优质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2024年起,浙江首批“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是其中之一,目前已建成28家。
接下来,浙江将全力开展“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推进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联合省内综合性大学积极申报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
“目前,我们正在对每个地方做测试,希望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炼出标准化的‘体卫融合’模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潘华群介绍,体卫融合已融入省政府民生实事体育健身“两个1万”(即体育场地设施1万个、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万场),“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新建‘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10家,与省卫健委联合培养6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双证’持证人才。组织举办运动促进健康科学健身大讲堂1000场以上,加快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体卫融合”的浙江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健康管理的逻辑——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从专业机构下沉到百姓生活圈。
浙江的创新在于打破边界。政策上,让“体医协同”有法可依;实践中,织就多元服务网络,让健康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实现“运动处方”与“医疗处方”的双向奔赴。这不仅是技术融合,更是服务理念的重构——当体质监测一体机连接起健康档案,当社区医生根据实时运动数据调整方案,全民健康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标准化探索。10家新建社区中心、600名“双证”指导员、1000场科学讲堂,这些数字背后,是健康关口的前移,更是公共服务从“普惠”向“精准”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