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3年打造5420片嵌入式场地,“10分钟健身圈”触手可及
6月6日,“中央媒体走基层”活动走进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昌运篮球公园,来自谢村社区的居民费忠仁正带着他的“篮球兄弟队”队员忙着训练,汗水湿透了额头,不过,他们并不感觉闷热,“这里在桥下,太阳晒不到,通风效果也好,舒服得很。”
昌运篮球公园位于拱墅区康桥街道昌运桥下(运河东岸),紧邻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谢村段与博物院段,西至运河滨水步道,东至丽水路。公园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设有5个篮球场,其中1个为标准篮球场,4个为非标准篮球场,2024年7月投入使用。
“以前这里是一块草地,处于空闲状态。”康桥街道谢村社区党委书记沈伟强介绍,随着谢村社区周边小区的密集交付,居民对运动场地的需求日益增长,昌运桥下的大片空间恰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之地。“在改造前,楼道长和网格员走访,收集居民的健身需求。经过多方协作,这座集运动与休闲于一体的篮球公园终于建成。”
建成之后,场地交于第三方公司运营,工作日早上6点到下午4点,公休日早上6点到下午6点免费向市民开放。
“这个时间点很适合我们退休的人,经常会在这里组织一些比赛。”费忠仁说。场地使用过程中,相关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完善,“前段时间,我们针对市民需求,在球场对面的桥下空间新建了停车场和公共厕所。”沈伟强介绍。
这仅是杭州嵌入式体育场地的一个缩影。2022年来,杭州市深度挖掘城市空闲用地潜力,巧用各类“金角银边”区域,嵌入各类全民健身设施,补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等短板,有效增加了健身设施供给。
在嵌入式场地的推进过程中,杭州创新四种建设模式。 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5420片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5平方米,逐渐形成“10分钟健身圈”,实现群众健身举步可达。
在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设施基础上,杭州力求为市民带来更精准高效的便民服务。如余杭街道宝塔星苑体育公园就嵌入了风景棋园、老年休闲活动场地和中大型儿童游乐场,全方位满足各年龄段的居民休闲健身需求;临平区龙安湖体育公园还派驻了专业体育教练为周边社区青少年提供科学、系统的训练指导。
余杭街道宝塔星苑体育公园(图自杭州余杭文旅微信公众号)
接下来,杭州市体育局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在2025年至2027年的三年时间里,计划新增各类嵌入式体育场地100万平方米以上。着力增加“三大球”场地,力争到2025年底每万人拥有“三大球”场地达到9片以上,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公共体育设施差距,提高全民健身设施可及性和均衡性。
杭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将深入抓好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的“建管用”闭环,加快配备健身客流捕捉探头、“无人值守”等智能化管理设备,切实以体育改革的“小切口”做优体育公共服务的“大民生”。
省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地市已全部开展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今年,利用“金角银边”新建改建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1万个被列入省民生实事推进。“6月至7月,全省范围内的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推进会将在杭州召开,推广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经验和做法。”